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练习-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练习-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练习-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1.西周时期规定了贵族列鼎的数量和鼎肉食的品种,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材料反映的本质成绩是A.消费力程度低,物资材料无量B.当时已有严厉的等级次序C.规范各阶层的政治和生活准绳D.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独裁统治2.以下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准绳的是A.晋献公想让幼子奚齐继位B.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C.朱允炆以嫡长孙身份继承皇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胤禛继位3.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经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本人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次要目的是A.保护社会等级次序B.限制贵族滥用私权C.加强对市场的监管D.防止扰乱社会治安4.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降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因而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进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集权D.促进了文明整合5.下图可阐明中国古代A.科举选官是官僚的次要来源B.儒家思想塑造悠久文明传统C.国家社会结构具有不变性D.家族是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6.“家”字的含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见下表)。“家”字含义的演化反映出阶段次要含义史料来源一氏族宗庙甲骨卜辞二氏族(宗族)西周金文三个体家庭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A.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B.中央集权制度己经构成C.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社会消费力程度的进步7.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初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A.天子地位一泻千里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血缘关系日益衰落D.分封次序遭到破坏8.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无量B.古代初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渐构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落政治颜色9.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非常。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B.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重C.“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D.历史传说缺乏根据不足为信10.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里的“封建”是指A.封邦建国B.创建军队C.封建社会D.建筑都城11.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明奠基者。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最相关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12.《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源于自然法则B.表现神权思想C.规范社会次序D.强调等级对立13.浏览以下材料: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下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次要对象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化的特点。14.(14分)浏览以下材料,回答成绩。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而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裴氏世谱》材料二据《装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