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推行5S的几点感想细在5S,是出了名的。日式管理的细,在5S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并引进这种管理方式,但同时却出现了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有一次到深圳一家模仿日式经营的食店,一进门就有服务员笑脸相迎:“一拉下一吗什”(日语欢迎光临之意),店内也是一派日式装潢。直到服务员过来点单之前,我都“沈浸”在店家着意营造的气氛之中。点菜的过程,却很不美妙。服务员一直显得心不在焉,几乎我每说一句话她都要往旁边张望几次。也许她是希望提前瞄准下一个目标(客户),可给我的感受却是顾此失彼。因爲她不专注,我不得不多说几遍,而且得不到服务员任何的提示或建议,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点菜的速度也低了很多。可气的是,到我吃饱决定买单离开时,居然还有一份小点没送到,而满屋愁眉紧锁的服务员一直不停地往来穿梭。这使我联想起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常常手头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认爲差不多了,又迅速上马另一件事,结果前面的工作还在起伏波动,後面的专案又根基不稳,企业越忙越乱,员工则越乱越忙。其实,无论制造産品还是提供服务,除了策略上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思想和有效的运作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充分把握现有资源,以细致求精的精神,制造优质,服务至微。广东一家企业,自己实施5S管理近3年,推行人员觉得差不多了,可经营高层总表示不太满意,无奈之下请顾问培训兼诊断。我去先给他们从基础讲起,没有想到听课的衆多推行成员中,竟然有不少连整理整顿的区别也答不上来,连推行主管自己都不敢相信,效果可见一斑。5S作爲倡导精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何做到形似而且神似呢?在开展TPM活动时,把灰尘、脏污、异音、松动、蚀等现象叫作“微缺陷”,就是虽然目前并未直接导致故障但存在劣化现象的隐患之处。爲什麽?因爲看似细小的地方往往潜藏着很多隐患。其实5S管理就是从现场环境和习惯意识上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江苏一家企业,员工普遍有一种习惯,就是随意性太强。安排的工作也会去做,可总是不认真做,做不精细。结果是安排贴一次标签,要返工好几回;制作一台工具车,不是槽窄了,就是门装斜了,再不就是超级重,推不动;宣贯一个规范,也难坚持遵守,有一次同一个车间竟然连出4起安全事故!可见意识的隐患更甚於现场的隐患。如果在现场有什麽地方未加整理,很乱,习惯称之爲“5S死角”,这些还比较容易处理。但如果在人的观念习惯,也有这麽一种“死角”,就不那麽容易处理了,我称之爲“意识死角”。推行5S活动要做到“形似而且神似”,就必须在工作现场不留“5S死角”的同时,在员工心也不留“意识死角”。长年累月与5S打交道,发现一个道理:如果你认同“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如果你觉得“员工总是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主动和实际动手的积极性”,也许你应该尝试一下5S,它将带给你全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视野。推行5S,面对的问题会很多,'意识死角'也很多。下面我想借有限的版面,谈一谈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一、忽视细节的企业文化,“差不多”就变成“差很多”推行5S,必然不可回避企业的文化氛围。差强人意的结果之所以出现,其中的关键,是在於对细节的忽视!比如,你安排人划通道线,结果划得弯弯曲曲不说,在转弯、分叉的地方居然接不上头,划不下去了,原因是事先没有做细节规划。再比如,你安排人在墙上作一个标识,结果他拿一张大白纸打一行很小的字贴上去,贴了还不如不贴,原因是只知道去做,不知道做好的细节。又比如,你安排人制作现场考核办法,结果他拿你的叁考方法改个题头就宣布执行了,最後执行不好,不了了之,原因是照葫芦画瓢,不研究细节。作爲管理者,如果你有时间事事亲历亲爲,也许情况会好一点。但这样,你又能管多少事,多少人呢?一个人忽视细节,还可以推脱是个体行爲,很多人忽视细节或者团队忽视细节,就是相当可怕的事情!据说在英超联赛有种说法:每一个进球都是源自对方的失误。那麽我们的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是坐等对手的失误呢,还是主动去制造对手的失误来得好?企业是在竞争中生存的。别人做到了而你没有做到,你就要爲此付出代价,这就是竞争。反过来,你做到了而对手没有做到,你就处在了竞争的优势地位。有一位客户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公司一位元老总,因工作需要去过几次德国,每次都有机会叁观当地的企业。以前去的时候,不知道看什麽,看设备只能干慕,看规模一时也赶不上。单位实施5S管理後,知道看啥了,还拍了照片带回来给干部教育:你看这是人家的现场┅这的标识、这的规范┅┅。我觉得这是一种视野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营造注重细节的企业文化很有帮助。经营管理者不能只顾着看高处,也得注意看一看脚下,根基是否还够稳健,是否比竞争对手基础更扎实。重视细节其实有很多好处,比如领导到现场走一走,有意去关注一些细节的东西,会对员工有很深入的影响。我在外企工作时,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董事长弯腰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