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笑话艺术”促有效教学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魏雅琴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和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就说明教学有效性是依靠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在和孩子们相处了几年后,我发现他们很喜欢笑话。对于笑话,他们总是能过耳不忘,回家后还能向家长们娓娓道来。而笑话中讽刺的道理,孩子们也能很快地理解,并且记忆深刻。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为什么不能引入这种“笑话艺术”呢?运用笑话的魅力,从而让重要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更多的错误。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尝试,并发现了下面的几种方法:一、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笑话帮助孩子们理解新知,加深第一印象。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困惑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恰当地运用“笑话”来唤醒学生的判断能力,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个单元时,发现孩子们对于“吃得越多剩得越少”这一点总是很难理解。在这个单元中,有很多习题都会涉及到这一点。于是,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这样设计:在一次宴会上,小主人强强给每个小客人都分了同样多的水果,当宴会结束时,小客人们走了,强强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小红,她还剩8颗葡萄,她吃得最多,你看人家小刚,才剩4颗葡萄了,他吃得最少。”妈妈听完后,“扑哧”一声笑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笑吗?通过这段日常生活的重现,有同样生活经验的孩子马上会发现妈妈笑的原因,而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孩子则会对妈妈的笑充满好奇,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孩子们交流、讨论,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的第一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二、在学生作业中,加入“笑话”,让孩子们在发现别人的错误时,尽量避免自己出错。记得有一次上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时,我说:“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每一道题,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当起了小医生,而且都诊断出了毛病,就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争着要回答。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其实,我只是将容易做错的题目设置“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三、在作业反馈中,以孩子们自己的“笑话”,提醒更多的人避免同样的错误。在作业中,一旦学生有了典型的错误,我们教师不应立即否定或回避错误,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顺着他们的认知,摸清他们犯错的原由,掌握他们错误思想的轨迹,然后对症下药,找出纠正错误的好方法。如:我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架飞机8元,小明买一架飞机,营业员找回他2元,小明付了多少元?”。居然出乎我的意料,全班才十多个同学列式:“8+2=10”,大部分的学生列式为:“8-2=6”在作业讲评时,我请一位错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他说道:“小明买一架飞机,营业员找回了2元,所以用减法去求。”显然学生在理解“找回”两字上发生了错误。这时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营业员会找你钱的?”学生居然异口同声回答:“钱给的多了的时候”。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现在的思维,继续追问:“那营业员找给小明2元,为什么呀?”,学生立马回答:“多给了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