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例:二、M—M键的形成条件能形成M—M键化合物的金属元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些主族金属元素,它们生成无配体结合的“裸露”金属原子簇离子。如:Ge92-、Sn94-、Pb94-等。它们不属于配合物。另一类是某些金属元素在形成M—M键的同时,还与卤素、CO、RNC、膦等发生配位,即为簇状配合物。1、金属对M—M键形成的影响M—M键越强(高熔点、高沸点金属)→趋向于生成M—M键(第二、第三过渡系);金属氧化态越低,越易形成M—M键。这是由于高氧化态价轨道收缩(电子密度减小)不利于形成M—M键。2、配体对M—M键形成的影响经典饱和配体(X—、O、S)与周期表左下过渡金属形成簇合物,如Nb、Ta、Mo、W等。π电子接受配体(CO、CN-、PR3),CO最为重要,除Hf外,其他过渡金属元素羰基簇合物均有报道。3、轨道对称性的影响金属价轨道的对称性对M—M键的形成也有影响,如Re2Cl82-中,尽管Re价态较高(+3),仍存在极强的ReRe四重键,这是由于它的电子构型对形成四重键最为适宜。2、测定配合物的磁矩由于M—M键形成时,电子会自旋配对,因此簇状配合物与同种孤立状态的离子相比,磁矩较低。*要注意的是,其他因素亦可引起电子配对,如金属原子间可通过桥连阴离子的电子相互作用而发生自旋配对。四、簇状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经典配合物相比,簇状配合物有如下特点:1)簇状配合物的结构是以成簇的原子所构成的金属骨架(frameworkorskeleton)为特征的。骨架中的金属原子以一种多角形或多面体排列。如:2)簇的结构中心多数是“空”的,无中心金属原子存在,只有少数例外。如Au11I3[P(p-ClC6H4)3]7结构中,11个Au中,有一个在中心。五、配合物中配体(L)的结合状态1、端基:仅与一个金属原子结合M—L;2、线桥基:与两个金属原子结合(M—L—M),简称桥基,表示为μ2-L;3、面桥基:结合在金属原子面的中心上(MxL,x≥3),称为面桥基。以“μx-L”表示。其中μ3-L最为常见。第二节各类簇状配合物简介结构特点:M—M键极短:Re—Re为2.24Å,Mo—Mo为2.14Å。相应金属本身为:Re—Re为2.741Å和Mo—Mo为2.725Å。1)Re用dsp2杂化轨道(dx2-y2、s、px、py)与四个Cl原子成键,近似于平面正方形(Re位于Cl原子组成的平面外0.50Å).2)剩下的dz2、dxy、dxz、dyz轨道与另一个Re原子的相同轨道成键。设z轴为两个原子的连线轴,则两个Re原子的dz2轨道的成单电子配对,形成σ键;两个Re原子的dxz和dyz轨道分别重叠,形成两个d-dπ键,一个在xz平面,另一个在yz平面。两个Re原子剩下的dxy轨道重叠形成一个δ键:2、金属对稳定性的影响同一族过渡金属中,较重的元素易生成M—M键。例:[M2Cl9]3-(M=Cr、Mo、W),结构如下:二、三原子簇这些配合物的金属骨架大多是三角形的,最熟知的配合物是[Re3Cl12]3-。其中Re原子按三角形直接键合并借卤桥间接键合。Re—Re距离为2.47Å,比[Re2Cl8]2-(2.24Å)要长。三、四原子簇四原子簇的金属骨架结构多数是四面体形。如:Co4(CO)12、Rh4(CO)12、Ir4(CO)12等再如:四面体杂原子簇Co3(CO)9C—R四、四原子以上的簇状配合物1、五原子羰基簇有三角双锥和四方锥两种构型。如:[Ni5(CO)12]2-为三角双锥结构:2、六原子簇以八面体结构为特征:如:Rh6(CO)12(μ3—CO)43、某些六原子以上的金属簇常以八面体结构为基础。如[Rh7(CO)16]3—,可以看作是单冠八面体结构第三节簇状配合物的合成2、氧化聚合此法多用于简单的羰基金属阴离子的氧化反应。2)光辐射第四节簇状配合物的反应2、取代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1)骨架不变的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