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连乘应用题》说课稿第一篇:《连乘应用题》说课稿《连乘应用题》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这一单元中的“连乘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此类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趋向灵活。教材安排本节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价值,也能使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买乒乓球的情境,给学生留足了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形成思路的空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目标预设应简洁明了,指向明确。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3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认真思考。2.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把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作为教学难点。简约,而不简单!这是一句流行广告语,却也让我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有了深深地思考。数学课堂的简约,其实就是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以简洁、清晰、精炼、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本节课,从整体思路看,是简洁与数学思考同行;从教师的教学看,是尽力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地把教材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有一种简约而又充实的张力。从学生的学习看,是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总结、动手运用,旨在用最简易的方法蕴含数学思考。如果说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那环节就是一堂课的骨架。本节课我从简洁与思考同行的角度出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在铺垫中练习(二)在讨论中新授(三)在愉悦中总结(四)在练习中延伸下面我就简单与具体并存地说说每一个过程。一、在铺垫中练习:铺垫,是对已学知识的再认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深刻理解、学习新知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基本题和对比题两组题目,通过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紧抓数量关系,巧用对比练习承接旧知,引入新知,初步感知把求出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再求出最后的问题这种解题思路,沟通了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的联系,为新课学习分散了难点。二、在讨论中新授:我们常把环节设计称为数学课的明线,把数学思考称为数学课的暗线。为了彰显数学思考的魅力,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我根据情境中的信息,出示了一条完整的应用题:学校要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乒乓球2元,一共要用多少元?要求学生摘录其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填写在表格中。接着,安排4人小组讨论:哪两个问题可以进行组合?组合后的问题和第三个条件有什么关系?要求:优等生、中等生写出清晰的解题过程,学困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路。最后集体交流,总结方法:我们通过已有条件去寻找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一步步综合,找到最后的结果,这是解答连乘应用题的一种思考方法。整个流程学生的有效思考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上面的环节中,通过学生自己搜集信息,运用条件与条件的组合,突破解答两步应用题的难点——寻找中间问题。运用不同的条件组合揭示不同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待学生熟练掌握两种答题思路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除了从条件想问题,还可以怎样思考?(引导从问题想中间问题,再分解条件,让学生感知分析法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完善。【纵观整个讨论环节,改变了讲解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时空,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三、在愉悦中总结:这个过程我安排了知识总结和存在问题总结两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四、在练习中延伸这部分的基本练习是想想做做1、2、3题。重点是通过学生的练习交流和仔细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图画中蕴含的条件,发现条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解答方法,培养学生边学边思考的数学习惯。延伸练习是小组合作题:你们能用手中的一把直尺,量出相关数据,用连乘的方法,测算出我们这座教学楼的高度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