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docx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借助意象挖掘感情。2、教学难点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意象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分析(一)导入新课由2011年《考试说明》及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导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的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演示】“学习目标”(三)题例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抓住试题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所在、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题干,找到切入点。“次”:驻扎,停泊。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2)挖掘景物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洛阳故里,思念亲人的感情。题例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1)学生上黑板答题。(2)【教师评讲】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3)【教师设疑】抓哪些词语、炼字,分析小松特点?(4)【学生讨论】要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5)【教师总结】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契合点”。(6)针对主题归纳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引导:该诗分两层,分别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小松和时人两个角度言志。(7)【教师小结】主题归纳注意多角度。(8)教师引导: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不久就因重病而死。师生明确: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从两个方面归纳)(9)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题例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教师设疑】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如何入手?(2)【学生回顾】A、咏怀的对象B、咏怀的媒介:主观、客观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诗歌鉴赏题解答技巧C、抓诗人、创作背景、注释、题目来明确咏怀对象即媒介。(3)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古人”、“来者”的具体含义。(4)【教师引导】要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5)【教师设疑】分析人物形象抓哪些语言?(6)【学生明确】“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教师提示】抓抒情主人公的心态、心理。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8)师生明确: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题例4: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1)学生回答,仍需从语言入手。“恐”、“开封”(2)【教师提示】抓细节描写,体会心理活动。(3)学生明确: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师生小结:情从形象中来,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事物形象抓其内在的神韵(托物言志),人物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语言为桥梁,通过形象特点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课堂小结——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这堂课以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为主,选取了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问法不同的诗歌作为题例,在解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对象、语言的初步鉴赏,意在引导同学掌握方法,拾阶而上,拨云显月,真正读懂诗歌。、学会审题——怎么问,答什么、多角度。、利用试题所给信息,寻找有效切入点:题目、点题、作者、背景、注释、重要句子。、抓住语言,借助意象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