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6—2007学年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2006年9月,我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一所省二级达标校,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新课改给我校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学校以此为契机,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健全组织,加强学习,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健全机构、制定方案,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保障。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以郑金山校长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全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莆田八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研究与选课指导小组,由教研室、各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撰写方案、计划、总结。为了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迈得更为扎实,我校于2006年6月制定了《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制定了课程实验的目标、原则、内容、任务与方法、步骤等,出台了《莆田八中学分管理方案》、《莆田八中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构想和实施方案》、《莆田八中学生评估方案》、《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方案》、《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研究实施方案》、《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方案》、《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莆田八中高中新课程教师评价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使我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二、广泛宣传,营造课改氛围。高中新课程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农村地区的观念尤其是很难转变,教师中也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为顺利实施新课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从2005年秋季开始,学校领导就多次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对高中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做了广泛的宣传,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理念基础;校园内张贴高中新课程的宣传标语,辟出专栏,提前刊出新课程的黑板报,在学校内营造了浓郁的新课改氛围;印发新课程改革宣传册,要求教师在家访时,广泛宣传新课改;不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2006年春季,学校召集了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政教处、教研组、备课组等相关人员,把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工作具体化、任务化,给相关人员下达了任务,要求务必在8月份定出各种方案来。为了改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学校拨出专款提供经费保障,供教师培训、参观考察、场馆建设、科研、仪器设备添置、奖励教师等。学校今年增加理化生多媒体实验室各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优化校园网,按照省示范校标准配置完成对图书馆的搬迁,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抓全员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抓学习促观念的转变,全员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保证课改实验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因此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学校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认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自校领导到教师,全员行动,先后参加省、市、区、校新课改教育理论通识培训、教材培训。截止目前,我校已有200多人次参加通识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2006年8月23日—2006年8月30日,我校组织进行关于高中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各教研组均开展以解读新“课程标准”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学习,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反思教学中的成败,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如专题报告、案例分析、教师论坛、学术沙龙、教学观摩、参观考察等,使教师对课改的背景、目标、任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四、立足课堂,加强指导,优化教学工作。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因此,我们立足课堂,加强指导,整体优化教学过程。1、重视课改交流,优化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比赛,如:鳌峰杯课件制作比赛,“鳌峰杯”说课比赛,“鳌峰杯”课堂教学比赛等。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而且提高了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其中2006—2007年上学期荔城区举办的说课比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3人次。不仅如此,为了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实践新路子,及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