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阳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细则》(本科)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毕业生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2.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撰写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地说,在知识要求方面,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使得理论认识深化、知识领域扩展、专业技能延伸。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应学会依据课题的任务,进行资料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正确使用工具书,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撰写技术文件的能力;还应掌握实验及测试的基本方法,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要求方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工程观点、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安排1.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工作从毕业学期的前一个学期开始,毕业学期开学第1-3周结束。由各系主任或委派专人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毕业学期的前一个学期的第18~20周向各专业班级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或经协商分配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毕业学期第4周周三以前由各系统一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含中、英文题目、指导教师等信息)汇总,交教务处并上校园公布、备案。选题时应注意(1)毕业设计内容应紧扣生产实际,面向工程,面向社会。尽可能结合用人单位需求来考虑毕业设计题目,研究本专业就业单位急需解决的难题,真题真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各系部及指导教师要主动与生产设计单位、协作单位和、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做好选题和指导培养工作,尽可能使毕业生到单位能迅速在工作岗位上挑大梁。(4)选题每学年应更新1/5至1/6以上,淘汰一些社会上用人单位需求不多的、冷门的毕业设计题目。原则上应做到一人一题。(5)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应控制不超过10人(特殊情况例外)。(6)对于工作单位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允许他们到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校方、厂方联合培养,但必须填写《毕业设计做毕业分配单位题目申请表》,选定本专业一位指导教师,并按要求办理有关手续。(7)修满必须学分需要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填写提前毕业设计申请,由系部审核后保教务处批准、备案,其指导教师必须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原则上应一人一个新选课题。2.毕业学期教学安排第一阶段为毕业学期的前8周,主要进行毕业实习、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布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调研、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等教学工作。专业选修课要求在原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以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的检索、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前沿课题技术讲座等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布置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结束后,召集所带毕业设计的学生与导师见面,下达书面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出所做课题的要求,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表,并确定检查学生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时间。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调研和文献信息检索阅读由系部或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组织、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完成课题调研报告。学生应广泛阅读与所从事课题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对所选英文文献的重点内容进行精读,完成必要外文文献翻译;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所从事课题相关领域的中文文献,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调研,熟悉并了解自己开展的毕业设计工作在该领域的国际、国内水平,完成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在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制定出毕业设计题目的实施方案、步骤,完成开题报告。无调研报告和开题报告不得进行毕业设计。第二阶段从为毕业学期第8-9周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这阶段主要进行学生毕业设计资格的程序审核、开题报告评阅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实施、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教学工作。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和开题报告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课题进行实验、上机、运算、绘图、理论研究等各种工作,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书面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自己评阅、交叉评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每位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学生应向答辩小组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情况,回答答辩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