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三星学校向廷艳当前,我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让许多有识之士逐渐摒弃了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这一观念;摒弃为了抓智育(死知识、高分数)而丢掉其他各育的发展的做法。特别是那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而换取高分的做法。当然,在各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还涉及到各学科教学的评估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应用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些是我们普通教师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抱着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我们各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自觉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呢?我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得到一些有益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学就是重点抓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前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写得多;学生听得多、记得多、背得多。当然这也是被考试给逼的,考试时就要考课本中的某一篇课文,而且答案还非得是教参书上的答案。这样的考法,怎能不逼得教师让学生背教参答案。据说,有人在让讲读课文时,干脆把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句子含义等学习难点的答案抄给学生记,省得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想,左思右想也想不出符合教参上的答案。考试证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确实能得高分。不过,这样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口语表达的训练,养成了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更可怕的后遗症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只能把一个个原本具有灵性的、创造精神的“曹冲”式的孩子培养成想笨办法的“大臣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做法必须坚决摒弃。代之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多读多想,多讨论,形成课堂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的活跃场面。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理解的程度,然后再相机指导。指导时既可以继续启发学生,还可以提示给学生一些准确表达意思的词语。最后,再把大家共同探讨的表达得最准确、最通顺的答案写下来。这样,课堂上就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训练了。课后不用让学生背这些答案,只需要让学生去背诵那些课堂上大家赏析过的文质兼美的段落和文章。例如:在让学生阅读短文时,我们可以先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去自由地阅读,就像我们大人平时看小说一样,不要先给他们设置很多的问题,使他们望而生畏。当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词语,应该鼓励学生查字典或词典,并把查到的结果标注在这个词的旁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短文以后,再问学生你刚才读的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划分出的段落仔细读每一段,想想每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并把想到的意思写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讲的内容,看怎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归纳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大家讨论交流以后,再让学生写大家讨论的结果。归纳出段意以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疑问,并说说自己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归纳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在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归纳主要内容方法。例如,归纳主要内容时可以用归并段意的方法和选取重点段段意的方法,还可以凭自己对全文的印象来写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可以给学生写出中心思想的基本格式,如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赞颂(表现)了什么人什么样的品质或者精神,或是揭露了什么时代的什么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的什么感情,然后让学生来填空。在指导学生写中心思想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形容精神品质的词语,让学生根据课文来选择恰当的表现精神品质方面的词语。因为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心思想往往能意会,难言传。所以我们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表达中心思想的词语,久而久之,他们积累的词语多了,就能凭自己的能力比较准确地写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把每一篇课文都做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不能用教参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考。另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切不可把现在教材中增添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看做是可有可无。每周还可抽一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交流自己读课外书的心得体会或声情并茂地给同学朗读一段自己喜爱的文字,或是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当然,这样做势必减少学生做基础练习题的时间,但我们必须舍得砍掉一些基础题的反复练习时间,因为基础题的反复练习虽然可以保证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基础题得高分,但却有可能牺牲学生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得高分,而且让人担心他是一个只会做死题的,不善于思考、理解、观察的孩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相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