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追蹑人的本真生存----对池莉写作经络的审视一、选题的意义池莉是当代一位优秀作家。20世纪80年后期以来,她发表了大量相当有是影响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但在理论界,学者们对池莉作品的研究一般还只限于“新写实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从她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去评价她的成就。这或许是一个误区。池莉的写实主义的成就,不仅是以什么方式或从什么角度去反映生活,更是上升到了反映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通过追踪池莉的创作过程,揭示她所表现的人的生存、生活的真实的内涵,从而反映她所涉及的人在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池莉的成就在于开拓了一种“真实”的视野,不仅于创作,而且于理论都应是有深远意义的。二、研究综述对于写实主义的评价,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丁帆和徐兆淮在“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挣扎”一文中,认为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的底蕴由社会理想到个性主义再到赤裸裸的个人主义的变化轨迹,显示令人悲哀的“精神滑坡。(《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期。)徐兆淮在其“论新写实文学思潮”一文中对这种“精神滑坡”又作了较深刻的剖析。他指出这种“精神滑坡”表现在“新写实小说”中的“非英雄主义”和平庸的展示,真实再现在这一时期:经济和思想均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人的生存与思想状况,展示的同时,给人以醒示。持类似观点文章还有刘嘉陵的“沉重疲惫的新写实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吴炫的“写实的障碍”(《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李晓峰的“龃龉与回归”(《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另有一些学者如张韧在“现当代文学现象”一文中认为,新写实接受西方研究人的生存状况的命题,以文学的方式探究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有意义的,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文学,应当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纪文学贡献出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创作方法。(《池莉评论小辑》,1992年,第2期。)陈思和在其“二十世纪末的文学思潮”的文章中也提出,新写实主义正可以作为我们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可供选择的课题之一。上述研究,更多的是从作品的表面现象和写作的方法评判“新写实主义”及池莉作品中所反映的写实主义思想,将池莉早期作品中对原生态的自我生存的描写看成为池莉作品的主调。很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去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池莉所追求的是对人的真实的生存的描述和剖析,而这种真实的生存又是不断变化的,每个后来者都是对前者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使整个过程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趋势。从有限趋向无限,从“烦恼”趋向自由。在池莉看来,真实的生存,是没有外在的伪装的。这种没有外在伪装的生存,靠的是生存本身的自我力量。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对上述这种没有伪装的生存的揭示,是通过池莉的“追蹑”实现的,她的“追蹑”不仅是被动的对生存的追随,而且更是主动的对生存的否定、追击。她从未给真实,或者生存,一个确切的规定,相反,她始终在对它的各种可能的确定进行穷寇直追似的否定。三、研究内容本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原生态的自我生存。主要分析池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新写实主义”作品,认为她展现的是一种单一的原生存状态,一种纯粹的、并且只属于个人自己生存,一种不加任何阐释任何规定的原生态的本来面目。从而,她推翻了传统的看法,确立了一种以真实为基础的思考方式。这种真实因其原生态化更贴近现实,贴近个人,但同时又因为个人认识的局限性,成为一种有限的、矛盾的真实。这样,生存因而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思维空间之中,成为不自由的“烦恼人生”。第二部分,存在与虚无的矛盾。主要分析池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作品,认为她展现了一种复杂、混乱的生存状态,一种丧失了绝对性、确定性、明晰性、统一性的紊乱局面。感觉不再能确证真实,所有的区别和界限变得模糊可疑。生存因而成为不可预知、不可把握、不可辨别的混沌,失去了方向、目标,陷入虚无之中。然而,这种虚无不等于消失。虚无是对感觉的真实存在的消解和否定。虚无可以说是原态自我生存的进步。虚无对真实对生存不是消灭,而是拯救,是保存,而又显现出其中“生”的内涵。生存因而能够更进一步地贴近那本真的真实。第三部分,寻找和回归的升华。主要分析池莉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些作品,认为她表现了一种渴望、寻找家园的生存状态。这种寻找同时就是对本真的真实的呼唤,意味着她要求的是向本真最深处出发,即本真的真实,向“我”的源生地的无限靠拢。这样寻找也就是回归。回归同时是向内的收敛与向外的辐射。这是一种无限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它是本真最深处的真实。四、完成论文的条件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一)完成论文的条件1、本人酷爱池莉的作品,更关注各类对池莉作品的评论。2、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研究经历。3、本论文研究资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