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3个生字。2.指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仿照课文试编儿歌。3.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4.使学生能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识字、写字。2.教学难点:(1)辨别方位,实际应用。(2)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1.(课件出示情境)太阳金灿灿,照得大地亮堂堂的。你们看,太阳公公射出了光芒。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还洒到我们小朋友的身上。2.当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有什么感受?谁愿意把刚才在阳光下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我发现太阳照到身上,就会出现影子。)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太阳升起来,小朋友的身后拖着影子。(多有趣呀!)3.出示课题《影子》。学习“影”,认识“三撇儿”。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课题?二、充分朗读,自主识字1.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创设情景,认读生字。“大苹果,圆又大,读好生字摘下它,摘下它”。进行“摘苹果”游戏,检查字音,识记生字。(1)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左、右。(2)指名读,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评议后,请同学再带着大家读。(3)识记生字。问: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怎样记的?你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习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童谣等,并引导好朋友合作演示前─后、左─右等字义。)3.小结:记生字的办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就能学得又快又好!4.同桌合作再读书,互相学习。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找找你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2.朗读训练。(1)个别学生读。(2)学生评议。(3)男女学生比赛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4)齐读。3.游戏:一边让学生和影子做游戏,一边引导他们观察发现。问:你觉得影子有趣在哪儿?(1)同桌讨论。(2)指名说。学生可能觉得有趣的是:“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4.指导朗读全文。四、指导写字1.复习“飞、马、鸟”的读音。2.复习笔画横斜勾,学写“飞”。比较“飞”和“九”的.字形。3.学习新笔画横折弯勾。4.学写“马”和“鸟”。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书写。5.书写练习。五、作业抄写“我会写”中的生字。六、板书设计9.影子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马飞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1.游戏:“小小擂台赛”,分组认读生字比赛。2.让学生齐读课文。二、启发讨论,演读课文1.课件演示。影子可顽皮了,它和太阳玩捉迷藏呢,它是怎样玩捉迷藏的呢?(“太阳在前,影子就在后;太阳在后,影子就在前;太阳在左,影子就在右;太阳在右,影子就在左。”)问: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2.出示句式:“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3.影子真是调皮可爱,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吗?可以一边表演,一边朗读。三、比赛朗读,熟读成诵1.看课件,教师引读课文,指导背诵。2.学生互相背诵。3.全班齐背。四、开展游戏,巩固知识1.游戏。请同桌拿出刚才老师发的电筒和小物品。一人拿电筒,一人拿小瓶子。把电筒当作太阳,把小瓶当作自己。做做游戏,看看自己又能发现什么?比一比,看谁能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现象。2.同桌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一人拿电筒,一人拿小瓶子,一起做影子实验。3.教师一个组一个组地巡视,启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指名回答,说说发现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我们一起画画影子吧。要注意太阳公公和影子的位置,画完了评评谁画得好,画得对。2.下课后,让同学们玩玩“踩影子”的游戏。再看看影子会有哪些变化。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秋天。★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探索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学生学情从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金黄的稻海,高高的蓝天,蝴蝶般飘落的各种树叶。都是他们司空见惯的景物,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秋天景物的变化缺乏细致的观察、全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