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錄簡介麥田圈(Cropcircle)是在麥田或其他農田上,透過某種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幾何圖案。此現象在1970年代後期才開始引起公眾注意。目前,有眾多麥田圈事件被他人或者自己揭發為有人故意製造出來以取樂或者招攬遊客。唯麥田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跡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象但依然未能達成,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來源請求]。此點也是外星與外星人支持論者的主要物證基礎。特徵麥田圈一定都有圓形或橢圓的圖案特徵,縱使有方形或線條圖騰的圖案但是一定會有圓形圖案包含其中的主要部分。麥田圈麥子是順勢躺下且可以持續生長,跟人為壓斷不同。一定都是一夜之間形成,從未有人發現過半完成品或逐步完成等情形。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A%A5%E7%94%B0%E5%9C%88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A%A5%E7%94%B0%E5%9C%88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白,並企求多子多孫。雖說翠玉這個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中晚期,白菜與草蟲的題材在元到明初的職業草蟲畫中,屢見不鮮,一直是受民間歡迎的吉祥題材。除此之外,包心葉類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詩人杜甫用來作為政治環境惡劣、懷才不遇的隱喻,在文人畫的傳統中,亦被引用來作為繪畫的主題,以表述類似的心情,暗諫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為<題和闐玉鏤霜松花插>的御製詩中,作為帝王的清高宗,從以包心葉菜為造型的花插,聯想到以杜甫詩中園吏不識嘉蔬之隱喻為藝諫的傳統,而有所警惕;詩云:「和闐產玉來既夥,吳匠相材製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風氣增華若何可,菜葉離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緋桃雪梨羞婀娜,民無此色庶云佳,藝諫或斯默喻我」。不過相信無論是此位宮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發揮創意、巧藝,為順應贊助者喜好而創作,但是由於並未留下相關的資料記載,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撰稿:施靜菲)兵馬俑兵馬俑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B5%E9%A6%AC%E4%BF%91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道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範,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來源於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結論是,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複雜的戰況。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機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亮燈後的羅馬鬥獸場鬥獸場由維斯帕先(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Nero)的「金宮」(拉丁語:Domus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11,000隻牲畜。鬥獸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