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经典通用宝藏文档.doc
上传人:石头****海海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9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经典通用宝藏文档.doc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经典通用宝藏文档.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3隆中对课题隆中对授课工夫课型新授二次修正意见课时第3课时授课人科目语文主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情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一孔之见、极其锋利的战略目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教材分析重难点当时的天下情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想象教法三主互位导学法学法小组合作探求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堂设计目标展现1、经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情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一孔之见、极其锋利的战略目光。3、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二、预习检测初步理清全文思绪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侧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三、质疑探求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考虑:“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加入处大节非常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非常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宛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情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说本人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讯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2.考虑:诸葛亮的对策为甚么要先从情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明确:先从情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情势的阐明而发,同时分析情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和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情势等的分析及对策。(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次要妨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去世前坚持征伐的独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而,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曲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之前要倚为外助的独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因而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靠刘表,遭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情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鄙人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取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和平),而其主又能干以后,用委宛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成心乎?”)的结论。最初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侧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鼻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而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和伐曹进军的路线。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信(“信义著于四海”),又谦虚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预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东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