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知識篇1.剪黏2.交趾陶龍柱廟宇的柱子上刻有龍的圖騰,稱為「龍柱」。因龍蟠鋸在柱子上未升天,眼球內不點睛,所以也叫作「蟠龍柱」。柱上除了龍之外,尚有人物、雲紋、植物花卉和水族等裝飾,雕工樸實、簡潔。而龍柱下方墊著的石頭則稱為「柱珠」或「柱礎」。早期廟宇建築中多用木材建造柱子,由於臺灣屬潮濕的海島氣候,木材容易受潮腐朽,以致支撐不住屋頂成了「危廟」。而柱珠的主要功用就是在保護柱子,不論淹水或濕氣過重,都只「濕」到柱珠,而不會損及柱子;就建石獅一般而言,寺廟的石獅多是一公一母兩相對望,分置於入口中門的兩側,而受到傳統觀念「左為大位右為小位」(面朝廟外)和「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影響,所以左邊是雄獅,前足旁有一串錢或戲弄彩球;右邊是母獅,前足旁有小獅。門枕石與抱鼓石4.木雕5.彩繪金剛為金剛力士的簡稱,乃「金中最剛」之意,即手執金剛杵(古印度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二大金剛於宋代道教始稱哈哼二將,阿金剛(密遮金剛力士)為哈將,是張嘴裂口、褚臉造型;哞金剛(那羅延天界力士)則稱為哼將,是閉口、紫臉的造型。哈哼二將原是佛教的金剛力士,即密跡金剛,是佛祖的隨從,守護寺院的第四大天王(風調雨順)在印度佛教傳說中,在須彌山的山腰有一座山名為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四天王分居四峰,各管一方,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稱毗沙門天王)。在中國寺院天王殿的塑像或門神彩繪畫像的造型上,四個人的臉色不同,拿的東西也不一樣,分別為:持國天王手抱琵琶、增長天王手握寶劍、廣目天王手纏蛟龍、多聞天王身手持雨傘。宋代民間稱四大天王為「四大金剛」;明代民間則稱四大天王為「風調雨順」,例如明代小說《水滸傳》、《金瓶梅》寫到佛寺時,就有「前殿塑有風調雨順」之語。即以執劍者掌「風」之職(劍者鋒利,以「鋒」寓「風」)、執琵琶者掌「調」之職(樂器調弦、音律)、執傘者掌「雨」之職(遮擋雨水)、執蛟龍者掌「順」之職(蛟似蛇有角,稱為「蜃」,音似順,滑順之意),喻含「風調雨順」的祈求夙願與民俗意趣。所以傳到中國以後的四大天王已非原先印度佛教的四大天王,而是徹底中國化的四大天王。童子◎體驗篇*材料:木板或保麗龍一塊(四開大小)、各色油土(適量)、各色珍珠板(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