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docx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教学设想:本文选自于苏教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旧日时光”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友情篇”。该板块有三个文本,现代诗歌。都属于自读或选教的要求。学习本文,主要是进一步学会对诗歌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教学时,宜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会。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3、进一步欣赏诗歌语言。课时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1、了解作者罗伯特·彭斯,英国苏格兰著名诗人。人称“庄稼汉诗人”出生在苏格兰艾尔地区一个穷苦的家庭,十二三岁就在田里劳动,一面耕田、一面酝酿诗句。1786年,他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谁知诗集问世后,便以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充实的生活内容而使整个苏格兰文坛为之震惊,人们争相购买阅读,一时竟洛阳纸贵。不过,彭斯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依然边劳动边作诗,直到30多岁才离开心爱的田地,去当税务局的小职员,但没过几年,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本诗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2、朗读3、赏析讨论(1)《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抒发了这样的感情?(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2)《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语言质朴清新,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怀旧的情感,明快的节奏,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3)第三、四节诗里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试做赏析。(诗歌中出现的“美丽的延命菊”、“呼啸的重洋”。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他们曾经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和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直到精疲力竭。而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经常相见。读到这里,我们油然产生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和波折。虽然“万里跋涉”、“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但是时空的阻隔并没有使友情黯淡褪色。)(4)说说诗歌反复手法的运用。(“还有那旧日的时光”“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自从那旧日的时光”,在诗尾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结构。诗人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三、朗读,作业第2教时要点:自学讨论《箭与歌》《别离》过程:一、自学讨论《箭与歌》1、了解作者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13岁就开始发表诗作。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从1836年起,朗费罗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晚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创作。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歌在欧美大陆流传极广。2、朗读3、赏析讨论(1)《箭与歌》这首诗歌有怎样的主题?(旧时的朋友,旧时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慢慢被淡忘了,一经回忆,原来友谊深藏心底。)(2)文中的意象“箭”、“歌”、“橡树”和友谊有怎样的联系?(箭可以作为歌的喻体,相似: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插在橡树上的箭,橡树像一个证据,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那里,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历史的痕迹不可磨灭,无论时光如何飞逝,真挚的友谊永存。)二、自学讨论《离别》1、朗读2、补充交代:这首《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相见时难别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