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豪雨的研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梅雨豪雨的研究.ppt

梅雨豪雨的研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梅雨名稱的由來-1梅雨名稱的由來-2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又因陰雨連綿,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記述,故梅雨又有一別名為“霉雨”。台灣過去並無“梅雨”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臺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5月到6月中,全省各地雨量都有明顯增多現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在東北季風的的乾季(10月至4月)後,雨量突然增多,在天氣上﹐則經常是陰雨連綿及豪雨常現。梅雨形成的原因何時入梅、何時出梅?梅雨期的天氣如何台灣地區各地梅雨期主要的氣候特徵梅雨導致梅雨劇烈降雨的因素,大都來自梅雨鋒面雲帶上之中尺度對流系統,也就是具有組織性的對流系統,其水平尺度達到20公里以上,約有3小時左右持續性較長的生命史,具有層狀及對流性雲系的特徵。經調查多雨的兩大原因1.為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時期,來自北、南方的冷、暖空氣相會所形成的鋒面,經過台灣上空時﹐當移速緩慢或滯留﹐成為滯留鋒而導致連綿陰雨。2.常因南方來的溫暖氣流強盛及鋒面區的空氣極不穩定,而由強烈對流雲發展出豪雨。梅雨期的降雨紀錄控制梅雨天氣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梅雨期容易發生什麼災害梅雨期內連續太久的降雨或豪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豪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時非常劇烈七十三年台北的「六三水災」、七十年的桃竹地區的「五二八水災」,都造成百億元以上的損失高屏地區七十四年的六月六、七日連續兩天不停的豪雨,八十年嘉義到高雄間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的三天豪雨等,都造成極嚴重的損失。2005年的612水災,當時連日的豪雨造成農林漁牧損失金額超過21億元,創歷年梅雨期因豪雨造成農損災情最高紀錄,同時也造成13人死亡。2006年的609水災,嘉義縣、南投縣以及高雄縣山區6月9日的單日累積降雨皆超過700毫米,氣象局阿里山氣象站6月9日單日更創下811.5毫米之驚人雨量;此外,連日的豪雨也造成多處地區出現嚴重災情,農林漁牧業損失超過9億元。自1941年以來的57年內,台灣地區有關梅雨期的統計資料:入梅最早的是民國三十三年、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五月一日;入梅最晚的是民國八十年的六月六曰;出梅最早的是民國六十九年的五月十二日;出梅最晚的是民國五十四年的六月三十日;最長的梅雨期為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56天;最短的梅雨期為民國四十三年的7天;梅雨期平均每年有34天,即五月十七曰至六月十九日;最長的雨日為民國五十九年的41天;最短的雨日為民國四十三年及八十年的6天;平均每年有22天梅雨日。民國73年的台北地區六三水災造成的傷亡損失這幾次的梅雨水災,災害一點都不小於颱風災害,造成的損失都是數10億甚至近百億級的重大災害。梅雨季除有豪大雨可能帶來的災害外,吳德榮指出,在鋒面滯留期間,還有可能帶來短時間的劇烈天氣,包括雷擊、雷雨區內有強風,也有可能出現冰雹。吳德榮指出,如果鋒面滯留期間,垂直風切強的話,甚到有機會出現小區域的龍捲風,雖然不容易造成大區風災,但也有可能因龍捲風侵襲造成局部風災。台灣各地在梅雨期的降雨量分布有什麼差異梅雨期的降雨量是否每年皆相似台灣各地梅雨期累積雨量多寡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很大,也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在降雨偏多的年份與降雨偏少的年份間的雨量差距可以相當大。以台北氣象站之資料為例,近50多年中,比較多雨的年份降雨量可以達到800毫米以上,而較少降雨的年份之雨量則不到300毫米。以高雄地氣象站之資料為例,降雨偏多年份之降雨量可達1200毫米以上,而降雨偏少年的降雨量則不到100毫米。梅雨期平均旬雨量變化為何?5、6月皆是梅雨鋒面容易影響台灣的月份,但降雨的強度及雨量的多寡在各旬(10天)間還是有所差異的。氣象局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氣象站各旬平均總雨量圖,由圖可見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間的降雨最為明顯,此時是梅雨鋒面最容易在台灣附近滯留徘徊的時期;6月中旬及下旬期間,梅雨鋒面逐漸北抬離開台灣地區,此時除了鋒面的降雨外,也開始有夏季午後雷陣雨的機會,此時期雨量雖比前期略為減少,但雨量仍是相當可觀。梅雨也會帶來益處梅雨豪雨的研究經過了將近15年,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即時天氣預報系統(WINS)」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民國八十二年以後,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即「華南及台海地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