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这时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作者在不同角度观看庐山时的景象,生动的画面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但是也存在些不足:1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2课上我的语言激情不够,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有些死板。相反,如果我的语言能激情四射,收放自如的话,就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会跟随你语言的抑扬顿挫,绽放学习的热情,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更好。3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