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教案《家》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家》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完成“我的词语库”。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3.练习默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读课文。教学准备搜集玻璃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一天,玻璃公公收到家乡的一份电报,家乡的亲人希望他回去欢度今年的“玻璃节”,还说去接他的泡沫玻璃已经启程了。泡沫玻璃是玻璃家族的后代,他是什么样子呢?玻璃公公真想马上见到他……同学们,你们想见识泡沫玻璃的样子吗?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的惊喜在等着玻璃公公呢!板书课题:玻璃公公一家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读书要求: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②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互查。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读完之后分别用“☆☆☆”“☆☆”“☆”对对方进行评价。(2)集体检查。①指名若干名学生分段接读课文,读完后集体评价;②指名复述课文内容。3.生字教学。(1)同桌对照生字表互学生字。(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3)针对检查中出现的和学生提出的疑难生字进行重点教学。如:读准“猛”字的音:读准第三声而非第四声;记清“沫”“恭”字的形:“沫”字右边为“末”而非“未”,“恭”字的下面不是“小”字;理解“恭”字的义:通过组词理解,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4)指导写字。指导写字:“沫”“敬”“弱”。①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字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占格上却各不相同。②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③写字评价。先同桌互评,再集体评价两三份作业。4.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要求:①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②将自己直接的读书感受写在相应的文段旁边。③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你的读书感受。三、作业。1.练习写一写生字表中的生字(以词语的形式抄写)。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邀请家长对你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认读词卡。二、精读课文,认识各种新型玻璃。1.指名分段轮读课文,众生评价。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介绍了玻璃公公的哪些子孙?你喜欢哪些玻璃子孙?为什么?3.学习汇报,教师引导。名称特点泡沫玻璃夹丝玻璃隔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4.学生质疑问难。5.指导学生朗读部分对话。6.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7.指名一两个小组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众生评价。三、拓展与延伸。你能设想一下,玻璃公公家的“玻璃节”上还会有哪些子孙呢?它们又有什么奇异的本领呢?四、作业。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一写:将你设想的“玻璃节”上的新型玻璃写下来。3.编一编:仿照课文,和你的伙伴一起编童话故事:《纸奶奶的生日》(纸奶奶就要过生日了,请你设计一下她的生日会上会有哪些特别的子孙出现呢?)《家》教案2重点: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难点: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教学过程: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2)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3)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