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合集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正确读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2、借助拼音、工具书熟读课文,分角色读出陶罐谦虚、铁罐傲慢的语气,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说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学法指导:1、借助拼音、工具书读熟课文。分角色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内容。2、合作交流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借助拼音、工具书熟读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自学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àomànhuāngliángqiānxūnǎonùjiàzhípǔsù()()()()()()(2)我会读陶罐奚落轻蔑无影无踪覆灭争辩挖掘羞耻翻来覆去合作探究:1、读课文1—9自然段学习一下内容:(1)画一画,读一读体现陶罐和铁罐态度的语句。(2)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3)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2、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铁罐:(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拓展延伸: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课堂检测:1、想一想,选一选争(辨辩)(骄娇)傲惊(荒慌)(恼脑)怒价(值植)(朴扑)素2、想一想,连一连老爷爷高兴极了他那两道浓眉紧锁爸爸在思索他那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那个人在生气他那双眼睛眨也不眨弟弟在听故事他那双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认读“骄傲、傲慢、兴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教具准备:图片、课件、生字卡片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揭示课题1、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贴图)(二)初读课文1、快速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2、思考:这两个罐子,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3、指名回答。(三)品读课文1、指导朗读描写铁罐的句子。①从课文中找出铁罐很骄傲的句子读,抓住“傲慢、懦弱、轻蔑、恼怒”这引起词体会。②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联的句子。③多种形式朗读。2、指导朗读描写陶罐的句子。①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陶罐谦虚和善的句子读。②根据学生所说的`相机指导朗读相关段落。3、多种形式读对话并评议。4、看两者结局①多年以后,这个骄傲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结局怎样呢?②默读课文后半部分。③指名答并板书:古董氧化(四)我想说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五)小结二、学习《狮子和鹿》(一)学习课文1、贴图。2、播放课件。3、问:你知道小鹿发出了一句什么感慨吗?4、相机板书:美丽(送命)难看(逃生)5、问: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找相关的句子读读)6、多种形式读。(二)我想说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三、拓展你学完这两篇寓言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能讲讲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吗?四、师总结五、练笔我们共同改写《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叫《铁罐与陶罐》。板书设计: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语文第7册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分析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也乐于与人交往;一部分学生只能初步认识一些客观事物,用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