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doc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近期,我细细拜读了陈惠英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一书,心中感慨颇多。书中通过朴实、诗意、形象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鲜活的教育故事中,在一个个真实、生动,富有代表性的故事里,把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激励(处罚)理念、激励(处罚)机智、激励(处罚)技巧以及真切的教育情感融会其中,启人智慧、发人深省。梅克教授曾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五年来的我终于悟出这句至理名言的内涵来。工作中我以平和的心态,平视的目光坚持“无错、微笑、感激”的育人准则,使繁琐杂乱的班主任工作从最初的焦头烂额到得心应手、乐趣无穷。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条梭鱼放养在有很多小鱼的鱼缸中,让它随时可以吞吃小鱼。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用一片玻璃把它与小鱼隔开,它饥饿时再去吞食小鱼却遭到了玻璃无情的阻挡。在内部饥饿和外部小鱼双重刺激的强烈驱使下,它一次次徒劳地发起攻势,但屡遭失败后,它吞噬小鱼的希望和信心逐步下降,终致完全丧失。这时,试验者再抽去玻璃,但它却不再捕食小鱼,竟致活活饿死。心理学家把这种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行为,即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产生无助感。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每每体验的都是失败,他们为了使自尊心免遭进一步伤害,就可能放弃上进的努力,或者产生退缩行为,自我封闭以逃避失败的体验;或者为了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以调皮捣蛋、欺负同学、反抗教师等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或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因此,对于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注意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我班有个孩子叫刘秉群,调皮、课下好打逗在年级里都出了名,他是班上最令我头疼的皮小子,上课下座、和同学随意说话,下课和别的同学打逗,告他状的人每个课间不绝于耳。接班一年来,那小家伙没少给我惹麻烦,对他我简直束手无策了。可是在一次中午广播中,由于刚打完广播铃,班上的孩子多数没有坐好,但坐在第一座的刘秉群却破天荒的第一次,腰杆挺直,很精神的坐得很端正,我随口一说:大家赶快坐好,像刘秉群那样做。经我那样一说,班里孩子们很快就做好了。我想那一次的:“像刘秉群那样做”,给了他些许成就感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升旗仪式时,我对全班同学说:“瞧,刘秉群站得多直、多精神!”队伍不用我多说,所有的人都跟着站得很精神了。做广播操时,我对刘秉群说:恩,做的真标准!就这样慢慢地,下课向我告他状的少了。相反,有些同学还向我要求表扬刘秉群,说他上课认真听讲了,下课也不爱疯跑了。我开玩笑对刘秉群说:“你怎么回事啊!同学都夸你有进步了,被哪个神仙点化了?”他不好意思的歪着嘴乐了。为了鼓励他,我不失时机地给他发了一枚小表扬信,从他接表扬信的那一刻,他的脸上绽开了花儿一般的微笑,全班同学都报以鼓励的掌声。尽管他身上还存在一些小毛病,我相信他正在努力地改变着。成功的体验将会促使一个人永远向上。一个人的成功经历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获得成功是每一名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不是因为聪明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学生更聪明坚持无错原则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起,他(她)就处在模仿、探究的成长过程中,这一过程也是他们对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势必出现在我们大人看来是问题和“错误”的现象。每当在我们气急败坏厉声呵斥时,他们呢,则不知所措的惊恐地看着你,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充当了舞台上的丑角,而孩子还以为你的龇牙咧嘴就是他们该学习的,这种事与愿违的教育当然不是我们的本意。那么孩子模仿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没听清问题,允许他们回答得不对或不完全对,允许他们理解偏了、理解错了,允许他们没有学会……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思索如何施教的问题了。一位学生因为没做作业而撒谎,老师可以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摸摸他的脑袋说:“把作业补上就行了,何必说谎呢?”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老师可以轻轻地对他说:“课桌不喜欢穿脏衣服,它和你一样爱干净。”一位学生上课偷偷吃饼干,还喋喋不休地说话,老师可以走近她,伏在她耳边悄声说:“别吃了。”调皮男生在上课时不断插话,老师可以说:“请认真听发言的同学多说几句。”……问题解决了。老师变得和蔼宽容了,孩子们反倒更听话了。没完成作业的学生补上了作业,偷吃饼干的孩子不会躲避你的目光了,上课爱插嘴的孩子渐渐安静了……“无错原则”并不是一味地宽容与放纵,不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置之不理,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看着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