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使学生融入科学教学中----《一次奇妙的旅行》的教学体会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以《一次奇妙的旅行》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第一部分: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首先,让学生来品尝小馒头,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然后,再“跟踪”小馒头,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这里就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放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能看、敢做,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中分为两个层次:一、用听诊器仔细地听一听,在咀嚼和吞下小馒头时发出的声音,并细心的感受馒头下咽的过程。这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最直接的感受。二、组织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它们位于人体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最后通过展示挂件等教学工具使学生简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口腔——在人的头部,里面有牙、舌、以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能将食物磨碎并与唾液混合下咽;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靠管壁肌肉收缩使食物下降,是食物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部,像一个大袋子,可储存食物并分泌胃液,形成食糜;小肠——人体腹腔下部,又细又长,约5到6米,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起,可分泌肠液,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大肠;大肠——比较粗,分布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肝——在人体腹腔的右上部,可以分泌胆汁。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过程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的发现为活动中心,逐渐从具体到抽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能力。第二部分: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怎样吸收营养。这一部分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个环节的总体思路,熟悉食物消化的各个环节,找出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首先,以胡萝卜为例,研究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胡萝卜在体内的变化来了解食物的消化的具体过程:口腔是消化的第一站,食物被牙齿嚼碎,经过唾液的消化把部分淀粉变成了糖;经食管咽下的食物到达胃后,胃里有胃液,初步消化了食物中的蛋白质,另外,胃强壮的肌肉不停地蠕动,食物就变成了稀烂的食糜,慢慢地进入小肠;小肠里有肠液。肝分泌的胆汗和胰分泌的胰液也流进小肠里,一起消化食糜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变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食物的消化工作在小肠里全部完成;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小肠慢慢进入大肠,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其次,简单了解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最后,认识营养的消化吸收对人体的作用:使我们能够生长发育,提供我们所需的能量,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不仅解决了实物教学的乏味还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至于冷场。第三部分:在作业纸上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小学生正值活泼、爱动、好奇心强的年龄段,所以可以利用自制的人形板、剪画的各个器官,进行粘贴。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加深刻直观的了解各器官的具体位置,形成科学的人体器官知识,并对人体其它内脏器官的学习做好正确的认知。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全体学生的思想统一集中在教科书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上第四部分: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谚语童谣,如: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有粗有细,不咸不甜。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交流切身感受,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使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迎来又一次高潮使学生感觉意犹未尽,在课下延续讨论,形成深刻印象在平时留意作到吃饭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刻读书写字,不做剧烈运动。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写意的氛围下结束,学生融入到了教学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不必再如同私塾先生一般重复着纪律,获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