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由“四块糖”谈批评的艺术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兆凤批评就是评价、判断思想、言行的好坏,借以影响、鞭策被批评者,使之能积极地改善行为,从中得到益处,并不断促进个人成长的一种方法,因而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评价手段。运用得当,可激励后进生奋起直追,使误入歧途的学生幡然悔悟;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批评更是一门讲究时机、氛围、场合与分寸的教育艺术。它的艺术性源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第一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而且还蕴涵着教育机智等许多经验技艺。高明的批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便是一则极具艺术性的批评案例:当年,陶行知任小学校长。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一名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这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奇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在王友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含着眼泪后悔地喊到:“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剩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多么精彩的场面和话语!真是踏雪无痕润物无声!不愧为教育大师的经典之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陶行知是如何从一件普通的、作为一个教师经常遇到、甚至遇到过无数次的小事中去发现闪光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机智而和谐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对我们如何驾驭批评的艺术很有启发。面对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为人师者怎样运用批评的艺术,使之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现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批评艺术的灵魂是尊重和爱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稚嫩但却敏感且富于自尊,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凭借老师和伙伴的反映而作出自我判断的。他们的行为也受老师期待的影响。当老师和伙伴对其表示关心和尊重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增强,就会努力约束自己以适应老师期望的效果。因此,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真正的关爱学生,以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批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尤应如此。因为青少年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还较差,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以尊重、理解为前提,以一颗博大的师爱之心宽容学生的过错,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不管,而是要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感情,注意挖掘他们身上任何闪光的东西,通过表扬、肯定等正强化激励,以满足学生正当的心理需求;同时,对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言行因势利导。而千万不能以主人对仆人的态度横加训斥和责备。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增强自尊心,自觉的克服缺点和错误。倘若陶行知先生对王友拍桌子瞪眼厉言相斥:“你真是品德败坏!给我罚站一小时!”那效果又会怎么样呢?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引发逆反心理或敌对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加重他们心灵的创伤。批评要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前提。批评学生首先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要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想要破译学生的内心之谜,实施有针对性的批评,就要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内心单纯、稚嫩而又丰富多彩,他们的世界需要老师用心观察、细细地品味。听一听孩子的话,可以感悟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盲点;读一读孩子的心,可以启迪教育艺术的许多灵感;了解孩子的心理,能帮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契机;理解孩子的情感,能帮教师正确选择教育方法。可见,洞察孩子的心理,是教育的航标,教师行为的准则。陶行知正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真正读懂了孩子的心理,使批评不留一丝痕迹但却产生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