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docx
上传人:是你****馨呀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滥竽充数》教案.docx

《滥竽充数》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滥竽充数》教案《滥竽充数》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滥竽充数》教案1一、习作要求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二、教学方法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三、教学准备1、阅读,研读原文2、课件(从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六、教学过程(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3、:“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四)升华联接成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滥竽充数》教案2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重难点、关键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3.古筝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3、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2)、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