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期末考试样题(1)元明戏曲部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元代剧作家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2、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的故事。3、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4、明代剧作家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吕天成取材于《孟子》的杂剧《》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謔,表现了晚明人对传统的挑战。5、的杂剧《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判和反思。6、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7、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8、明代剧作家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2、简述梁辰鱼《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试论王实甫《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到价值。2、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明清小说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三国志平话》2、"三言"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2、《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是什???样的关系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迫害的2、以武松形象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样题(1)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元明戏曲部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纪君祥2、李开先武松3、关汉卿4、王骥德齐东绝倒5、沈自徵6、浣纱记7、宾白8、孟称舜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答案要点:①浓郁的抒情性,表现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情;以梧桐为全剧结撰的中心,梧桐自身带有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同时使剧情更加紧凑。②塑造了男主角唐明皇这样一个多情的情人形象。(参考《元明戏曲》29???32页)2、答案要点:①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②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发挥。③以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参考《元明戏曲》187-188页)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答案要点:①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数戏曲爱情故事中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②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③聪明伶俐、热情正直的丫鬟红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和生活;④剧中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⑤剧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对后世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参考《元明戏曲》57-62页)2、答案要点: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①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中女性的困境;②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③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挂怀,代表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参考《元明戏曲》194-201页)明清小说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三国志平话》:是宋元时期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可能是根据说书人的提纲整理而成的。全书从桃园结义开始,到诸葛亮病死结束,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书中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很严重。但有鲜明的民间传说色彩,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重要基础。(参考《明清小说》31-32页)2、"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参考《明清小说》156页)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答案要点:①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这是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②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1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③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参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