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袖清风》教学设计《两袖清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重点难点了解于谦进京接受考查时,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理解“两袖清风”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简介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思考:从文章中你知道了什么?三、理解文章1、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于谦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2、那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呢?想一想: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贪官进京为保乌纱、行贿于谦进京百姓疾苦、治理计划3、思考讨论:对比,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4、于谦不肯带东西行贿,他的手下是怎样说的?于谦又是怎样说的?从于谦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1)品位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3)理解“又好气又好笑”。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吗?古代的袍袖宽大,可以藏物。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廉明,囊空如洗。五、总结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等、肾、骨、谦、官、灰、轮、考、贪、纱、刮、财、应”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反问句。3、体会于谦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与“两袖清风”的意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简介于谦。二、整体感知。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1.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三、学习汇报。1.先学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3.读读背背。4.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5.分小组自学生字词。6.检查学习效果。(1)读准字音:骨碎吟(2)写一写:等谦考刮(3)比较行近字组词:官()纱()宫()沙()(4)读课文,互相检查。四、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五、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一、品读课文,体会文意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石灰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2)“清白”指什么?还有别的意思吗?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2、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并画出相关内容。(1)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2)学生比较板书,读第二自然段。(3)“乌纱帽”原来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3、默读课文3-10自然段。(1)于谦不肯带东西去贿赂,他的手下是怎么说的?于谦又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2)重点理解于谦和手下的几次对话。a.自由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朗读。(手下人的话应该读出着急的语气,于谦的话应该读出轻松、幽默,但立场坚定的语气)b.学习反问句:“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课件出示两句话,学生比较哪一个句子语气强烈些。学生试着小结什么是反问句。c.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读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d.再读对话,分角色读,品味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二、理解课题,了解人物特点1、课文通过这件事可以反映于谦有哪些优秀品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2、课文为什么要以“两袖清风”为题?三、拓展延伸找找于谦写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体会于谦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