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定州市东赵庄小学冯立平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定州市东赵庄小学冯立平《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效性,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一、善于开发教育资源,利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开发多样化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作为课程的实践者,我们要抓住生成机遇,为教学提供生成条件,面对生成资源,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思维火花,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真情实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开发、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在今天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提出新的创意,就不难发现自己周围原来蕴含着很多没被利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例如讲“寻找春天”一课时,我选择了春和景明的日子,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采一采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春天的季节特征,还对大自然有了新的认识。把课堂扩展到了丰富的大自然,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官来实现的。情感是在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为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音像、表演、实践操作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体验、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学习。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体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升华情感。三、走进生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积极投入生活,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如:《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我的成长历程”活动中我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把自己穿过的小衣服,用过的小物品相互展示,让人人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有所感受;小朋友可以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将“生活中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四、利用电脑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已走进课堂,并受到学生喜欢,利用电脑软件来辅助教学,是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从而可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从无声走向有声,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从而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五、实施合作评价策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育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在开展合作学习,始终将评价必须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之中,通过教师评,学生自评,小组评评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在操作时,评价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采用带有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激励性评价与客观评价,其中以鼓励为主。对学生有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表扬,适当“放大”也是可以的。经过我的点拨,学生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