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述要汇总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诊法述要汇总培训课件.ppt

诊法述要汇总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诊法述要汇总第五章.四诊述要四诊,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变化的方法;闻诊:是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的方法;问诊:是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与疾病有关的情况的方法;切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按抚病人的脘腹、肌肤、手足以及其它部位,以诊察病情的方法。诊法原理四诊合参第一节.望诊(Inspection):一.全身望诊:1.得神(有神):2.少神:3.失神(无神):(二)望色:举例: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五色:青、赤、黄、白黑)和气血盛衰(光泽),《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色主病:五色主病:五色主病:五色主病:五色主病:(三)望形体据阴阳五行和藏象经络学说,人体内以五脏分属五行,外以筋、脉、肉、皮、骨合于五脏,形体的强弱、胖瘦与内脏的坚脆盛衰是统一的。形体强弱:体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体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形体肥瘦:肥胖——形盛气虚之痰湿体质消瘦——阴虚内盛之多火体质(四)望动态(一)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口眼歪斜——中风(二)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三)望颈项躯体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瘰疬——痰凝或血瘀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津脱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灵枢·大惑论》八廓部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天、水、山、雷、风、火、地、泽。肺、肾、胆、小肠肝、心(命门)、脾胃、膀胱(四)望皮肤诊法述要汇总三、望排泄物四、望小儿指纹应称小儿食指络脉,始于唐·王超《水晶图诀》,此法从《灵枢》诊鱼际脉络发展而来,因食指内侧的络脉是手太阴肺分支而来,所以诊小儿食指络脉与血际络脉和寸关尺脉,同出一辙。五.望舌早在《内经》和《伤寒论》等医籍中就有记载,至十三世纪才出现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至十五世纪,温病学派兴起,对辨舌验齿颇为重视,并得到发展。临床意义:1.判定正气盛衰。《辨舌指南》“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查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2.分辨病位深浅。《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诀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情进退。5.测知病情的预后望舌分部脏腑不仅与舌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舌面上有相应的分布: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一)望舌质及主病:(一)望舌质及主病:2.望舌色:(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气虚两亏。是由于阳气不足,生化阴血的功能减弱,推动血行无力,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1)淡白舌:(2)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由于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3)绛舌:有外感与内伤之分,主温热邪毒炽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4)青紫舌:主寒凝、瘀血、气血壅滞。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或热盛津伤,气血壅滞。老舌:舌质纹粗燥、形色坚敛苍老。主实证、热证。(2)胖瘦舌:(3)芒刺舌:舌面有乳头高突如刺,主热盛。(4)齿痕舌:舌体边缘见齿痕,由于脾虚水湿不能运化所致。主脾虚湿盛。(5)舌下络脉:青紫迂曲,为有瘀之象。4.望舌态:1.望苔质:(1)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2)润燥:反映津液的存亡(3)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4)剥脱:2.望苔色:(1)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2)黄苔: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四)望舌的注意事项:第二节.闻诊(AuscultationandOlfaction)一.听声音:(二)语言:(三)呼吸:(四)咳嗽: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皆有为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低弱,久咳多虚。(七)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候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属胃气失和而上逆。二.嗅气味:第三节.问诊(Interrogation)《十问歌》:明•张景岳一、问寒热恶寒发热表证(风寒风热)但寒不热里寒证(实寒虚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实热虚热)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恶寒发热“有一分恶寒,便有一份表证”但寒不热见于里寒证,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但热不寒见于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但热不寒见于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寒热往来见于少阳病和疟疾,是半表半里证表现二问汗二、问汗三、问疼痛2.疼痛部位四肢痛(多见于痹证)剧痛喜暖—寒胜(痛痹);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游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