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药剂稳定性.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6M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液体药剂稳定性.ppt

液体药剂稳定性.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液体制剂稳定性一、液体制剂1.1选择合适的溶剂溶剂对药物起溶解和分散作用,其本身质量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和稳定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制剂的澄明度,提高稳定性尤为重要。溶剂选择应依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同时溶剂应具有较好溶解性和分散性、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药效和含量测定、毒性小等特点;此外,液体制剂中为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还应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潜溶剂等。表面活性剂通过形成胶束来增加非极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由于药物在胶束中与水分子的接触减少,增加稳定性;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40,poloxamer188等。1.2调节制剂的pH中药制剂中的蒽醌类、酰胺类等有效成分常受H+或OH—作用,发生水解反应,导致药物的含量降低,影响制剂的稳定性;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酸性较强时,部分皂昔可沉淀。1.3制备包合物许多药物都可以用包合的方法,改善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环糊精广泛应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可以形成主客分子复合物,非极性药物分子位于非极性的笼状结构内部,环糊精外部的多羟基与极性的水分子亲和力强,从而增溶。姜科植物益智挥发油被β-CD包合后,其对光、热和湿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益智挥发油的挥发和氧化变质。菊科植物艾叶挥发油易挥发,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成分,从而影响其疗效,将其制成β-CD包合物后,艾叶挥发油的稳定性得到提高。1.4改进制剂工艺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和成型等阶段,须经水、醇和热的处理,各阶段都可能发生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降解和损失,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因此,选择适宜的制剂工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中药溶液剂的稳定性。二、混悬制剂2.1优选助悬别助悬剂(SuspendingAgents)的作用是增加混悬剂分散介质粘度,降低药物微粒沉降的速度,能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间相互聚集或结晶的转型,或者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助悬荆的应用一般宜通过流变学参数测定,选择具塑性或假塑性,并兼具触变性的助悬剂为最理想。2.2应用润湿剂用疏水性药物配置混悬液时,必须加人润湿剂,其作用原理是降低固—液二相界面张力。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不少具有疏水性,如大黄素、葫芦素等,药物不能被润湿是很难制备成稳定混悬剂的,因此要加人润湿剂。现常用的润湿剂有两类,一类是表面张力小能与水混溶的液体,如乙醇、甘油等,此类润湿效果不佳;另一类是表面活性剂,有很好的润湿效果,宜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而选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2.3加入絮凝剂或反絮凝剂絮凝剂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致部分微粒絮凝的适量电解质;反絮凝剂则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增加,防止其絮凝的电解质;可见二者均是调整混悬剂Zeta电位的电解质,为了保证混悬剂的稳定性,一般控制Zeta电位在20-25mv,使其恰好发生絮凝。制备混悬剂时常加人絮凝剂或反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常用的有构椽酸盐、构椽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等。三、中药乳剂3.1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乳化剂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天然或合成乳化剂、固体粉末乳化剂三大类;选择适宜的乳化剂是配制稳定乳剂的重要环节,在选择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油的类型、电解质是否存在、欲制备的乳剂的类型、乳剂的黏度以及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乳剂量的0.5%-10%,用量少不能够完全包裹小液滴,形成的乳剂必然不稳定;过量乳化剂可以分配在油水两相或在油水界面形成液晶,有利于乳剂稳定,但用量过多也可能会引起乳化剂不完全溶解等问题。乳化剂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牢固的界面膜、形成电屏障三个方面。例如:莪术油含有挥发性质的组分,在被乳化后,由于其挥发性更易聚集成大的油滴,而导致破乳。因此,在莪术挥发油亚微乳处方中以泊洛沙姆188与蛋黄磷脂组成复合乳化剂,在乳滴油水界面组成复合乳化剂膜,增加磷脂吸附膜的强度,使乳滴相互之间碰撞时更加稳定,减少粒子之间的聚结作用,改善乳剂的稳定性。3.2控制乳滴大小乳剂的稳定性与乳滴的大小有关,乳滴越小乳剂越稳定,稳定性顺序为纳米乳>微乳>普通乳。微乳制备过程中加入较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滴表面张力,得到粒径均匀、乳滴较小,如葛根素微乳以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所得的载药微乳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23.4nm,于室温放置180d仍澄清透明,无分层、絮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