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课件.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8M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归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文体介绍课文朗读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1.读悟第1段问题1:这一段要归纳“段意”的话,可以很简省,只需两个字足矣,哪两个字?问题3:从陶潜辞官归田的这一段话中感觉出他怎样的“心路历程”?问题4:陶潜此段表露的心境可以说是“归心似箭”,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他的名诗加以印证。明确: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2.读悟第2段云无心以出岫深入思考:问题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问题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问题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和你所掌握的古诗文有何相通处?问题5:我们再联想一下,陶氏有哪首名诗与此段具有相同的心境?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读悟第3段或棹孤舟深入思考:问题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问题3:中国士大夫去田园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却不同,不同处在哪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悟第4段临清流而赋诗深入思考: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自责之辞安慰之辞一.叙事线索总结全文归纳总结文言知识(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以:连词,表修饰。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门虽设而常关4、词类活用现象:5、古今意义的不同A.悦亲戚之情话⑴童仆欢迎,稚子候门⑵农人告余以春及⑶既自以心为形役⑷复驾言兮焉求⑸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⑹乐夫天命复奚疑岳云中学杨光辉课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