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再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doc

再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再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摘要:语言的核心,既非词汇语法,亦非听说读写,而是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外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来认识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科学性与必然性。并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论述在文化比较、单词教学、口语交流、歌曲教学、主题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关键词:文化意识渗透文化比较单词教学口语交际歌曲教学主题活动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外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渗透有关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以达到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认识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科学性。语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在一个社会文化体系内被定位,相应的信息,通过一个语言符号体系,被传递的过程。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先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得到定位,才能产生一定的信息。然后语言符号体系才能被使用,显示其定位,产生的信息才能被传递。脱离了社会文化体系,社会事件无法被定位,语言符号体系无法被使用,信息也无法产生,传达,和被接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同一社会事件有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语言符号被使用,不同的信息被产生,传达和被接受。社会文化体系是核心,语言符号体系的使用,及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都由其所决定。基于前面的语言观,语言学习的目标可以分解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社会文化体系,语言符号体系,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逐渐认识了解社会文化体系,了解使用一定的语言符号体系,逐步学会接收,产生,传达信息。从一个文化体系的自身而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中,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符号排列的规则,都是散线,思想文化体系才是真正的绳子,把语言的两个体系融为一体。对于语言学习,与其说,九分语言(符号),一分(社会)文化,不如说,九分文化,一分语言。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就象吃西瓜不吃瓜瓤,光啃西瓜皮。英语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了解另外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后,学习掌握通过另一个语言符号体系,产生,传达,接受信息的全新过程。其次,从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认识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必然性。在我国目前各级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与以上揭示的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学习原理相比,正好相反。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似乎在一开始就断定英语所在西方文化体系和汉语所在的东方文化体系是没有差异的,两种语言的差别只是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体系之间的不同。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和西方文化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就以为只需要以语言符号体系为中心,把语法词汇抓好,英语学习就大功告成了。尤其是中学的英语教学,其所提供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材料除了教材上围绕基本词汇语法的有限几篇课文,就是大量的词汇语法练习,以及针对各种考试用的听力阅读题目。学生对于英语思想文化体系的了解,只是管中窥豹,走马观花,得到的只是只鳞片爪,无法从总体上把握英语的思想文化体系。即使学生能够付出大量的努力,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把英语的语言符号体系吃下去了,没有西方的社会文化体系,最终他(她)也无法用英语传递信息。脱离了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的英语语言符号体系是无根的浮萍,在东方的文化体系中,根本无法与本土文化抗争。无疑脱离了西方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无异于水中捞月。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对小学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最终从长远来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是从目前单一的词汇语法灌输逐步转化为综合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抓住教材特点,在语言教学同时让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文化,从而启迪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语言技能发展同步,这是新世纪、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来渗透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英语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面喜欢用“吃饭了吗?”来相互问候,但如果你对英语国家人士说这句话,他们可能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加以说明。再如教到“Howoldare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年龄,特别问女士年龄时,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打听。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通过这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语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