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word格式文档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一、现状及主要特点(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121.41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增加12.25万人,增长11.22%,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1.51%,比“五普”提高0.2个百分点。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历次普查常住人口增加量每年平均(万人)(万人)增加量增长率(万人)(%)1964年“二普”28.931982年“三普”81.5252.592.925.921990年“四普”94.8113.291.661.912000年“五普”109.1714.361.441.422010年“六普”121.4112.251.221.07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36.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0.01%。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18.7%上升为21.44%,上升2.74个百分点,东区上升1.09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2.23、0.93、0.64个百分点。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由“五普”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六普”的163人。东区人口密度一直居攀枝花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2182人,比“五普”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151人、102人、64人,比“五普”增加33人、6人、5人。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311人,比“五普”减少67人。(三)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五普”以来,攀枝花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六普”结果显示,攀枝花市城镇人口达到72.97万人,城镇化率为60.1%,比全省高19.92个百分点。表明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与“五普”普查结果相比,“六普”少数民族人口在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提高,少数民族人数增加的速度超过汉族。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3.88万人,占85.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53万人,占14.44%。同“五普”相比,汉族人口减少8.65万人,减少1.6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0万人,增长1.68个百分点。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四)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偏高人口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主要反映的是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2.89万人,占51.80%;女性人口为58.52万人,占48.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7.47。“五普”总人口性别比为109.74,十年间攀枝花市人口性别比下降。常住人口性别比除了受到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年龄性别比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净迁移人口性别比差异的影响。本市人口迁移流动量相对稳定,因而其常住人口性别比也一直较为稳定。从历次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