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以啮齿动物为主要(zhǔyào)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蛋白尿及周围循环衰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汉坦病毒(hantaviruses,HV)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感染出血热病毒老鼠的尿、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后被人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2、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带毒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过破损的口腔黏膜,病毒侵入机体而感染致病。3、接触感染:被带毒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及黏膜直接或间接(jiànjiē)接触被带毒鼠污染的尘土、污物而致病。第九页,共四十六页。1、发热期(1)发热: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jīliú)型为多,“热退病重”是本病的特点。科室经验:持续性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8.0至40.0℃之间,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畏冷、寒战少。(8)肝功能损害: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科室经验:多见,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转氨酶明显(míngxiǎn)升高,胆红素不高。2、低血压休克期多出现在4~6病日,由广泛的小血管损伤、出血和血浆大量(dàliàng)渗出,血容量急剧下降,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肢端发凉、尿量减少、病人烦燥不安或意识不清、口唇及肢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4、多尿期一般在第8~12病日出现,持续7~14天。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一般尿量在4000~6000ml为多见。科室经验:多于发热期过后2-3天出血(chūxiě),也可出现于发热期。尿量最多可达上万。此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常伴有高血压,需要降压药控制,持续到出院以后。2、临床表现2.1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度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脸,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chūxiě),上鄂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chūxiě),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chūxiě)点,束臂试验阳性。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3、实验室检查: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jiāzhòng),伴显微血尿、管型尿。3.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3.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3.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4、病例判定4.1疑似病例:具备(jùbèi)1及2.1。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2,3.1,3.2。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3.4,3.5中的任一项。临床分型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1)轻型: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其他处无明显(míngxiǎn)出血现象;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3)重型:①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②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或脉压低于2.6kPa(20mmHg),并呈现临床休克过程者;③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pífū)瘀斑、腔道出血;④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天以内者;(以上(一)、(二)、(三)型,各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方可诊断。)(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群者:①难治性休克;②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③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超过5天,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mol/L;④心力衰竭、肺水肿;⑤中枢神经系统(xìtǒng)合并症;⑥严重继发感染;⑦其他严重合并症。一、发热期的治疗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抗病毒:利巴韦林0.5+10%GSbid*3-5天,也可延长至7天;抗渗出:钙剂、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dìsāimǐsōnɡ)5-10mgbid抗出血:VitC、酚磺乙胺(止血敏)、安络血及激素二、低血压期治疗1.扩充血容量: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并针对微循环功能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jǐnkuài)回升,于4h内达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