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京中山陵(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城市景观设计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修建时间1926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举行中山陵奠基典礼。1929年春主体工程竣工.1929年6月1日民国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所在位置南京整体设计形式成钟状,“自由钟”,景观建筑延中中心轴对称中山陵主体建筑顺山势而筑,无明显界限。景观视线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整个景观的组成部分,是设计师设计的景观视线。周边环境情况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项目功能为纪念革命家、先行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举全国之力建造了南京中山陵这组宏大的建筑组群,书写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辉煌的、吕彦直的设计思想与中山陵建筑设计采取我国传统建筑布局、造型,运用现代科技、材料等精心设计而成,其设计与建设无疑为探索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转型开辟了前进之路。地形地貌和坡度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放有各种铜鼎,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植被:.南京中山陵植物造景树种的选择南京中山陵植物造景选用的树种主要有:雪松、银杏、栾树、杜英、女桢、法国梧桐、龙柏、鸡爪槭、云柏、枸骨、山茶、紫薇、桂花、海桐、小蜡、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法国冬青、杜鹃、金边黄扬、金叶女桢、龙抓槐、栀子、大叶黄扬、金丝桃、十大功劳、火棘、八角金盘、鸢尾、凤尾兰、云南黄馨等。这些树种都是在南京地区生长较好的树种,能够适应南京的当地气候条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乡土树种,且植物种类较多,能够满足园林中生态结构要求。乔木、灌木、藤本及地被植物搭配使用,如:上层木为雪松、银杏、栾树、杜英等;中层选用植株较高的桂花和中等高度的山茶、红枫、鸡爪槭等;再下层选用做成球形状的海桐、红花檵木、小蜡、云柏等;然后选用丝兰、小杜鹃、矮状的金边黄扬等形成层次较好的复层结构,使植物不同类型间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创造丰富植物人工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良好的复层结构使得植物配置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很好地展现出来,并且注意到了利用植物的绿色期、开花期、花色等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的景观效果。既保证了园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发挥,又促进了整个城市大环境功能的发挥。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解决了近期景观和长远景观的问题,而长远景观的解决本身就是有赖于植物自身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植物景观配置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符合纪念性景观植物造景的手法,同时也是注重植物造景中的“意”的表达。植物造景应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特性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是为人类所提供的各种环境条件和效用。园林植物主要具有净化环境作用、生物多样性作用、改善小气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