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自然与超自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本原"问题关于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通常作如下解释: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哲学家也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进行深人的探讨。“认识路线”问题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实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问题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因此,哲学的发展提出了如何从认识论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按照列宁提出的两条认识路线,从认识论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就看它们从什么出发,把什么作为认识的根据和前提,把什么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来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把“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反之,“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把“思想和感觉”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所有的哲学问题当中,人们经常感到最为大惑不解的问题,就是唯心主义何以能够长期存在,一些聪明的哲学家何以会成为唯心主义者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对此,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列宁说,从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能是与此相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一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的、神化了的绝对。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的认识论根源。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简单的认识,并从而认清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就必须引进逻辑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而言的。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生”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是从旧唯物主义的(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哲学唯心主义,并简单地将其指斥胡说。从总体上看,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唯心主义的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逻辑先在性”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同科学进步的特点联系起来,会有益于我们深化对“逻辑先在性”及其与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科学的发展总是表现为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某种科学理论的划时代发现总是突出了人类的某种认识成分。它的璀璨夺目的光芒使得其他的认识成分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相形见细,黯然失色。其结果是吸引其他学科都试图运用这种认识成分来研究自己的领域。与此同时,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也试图以某种被科学家:普遍接受的认识成分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并从这种认识成分出去构筑自己整个的哲学体系,从而导致整个哲学概念框架的变革。科学和哲学发展的这种规律,更为显著地凸现了主一客体关系中的“逻辑先在性”问题。由于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试图以某种被人们(首先是科学家)普遍接受的“认识成分”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成分”也就具有了“先入为主”的“逻辑先在性”。哲学发展进程中的这种状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深人地研究了这种具有“逻辑先在性”的认识的某种成分,并以新的角度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往往片面地夸大这种具有“逻辑先在性”的认识的某个成分,并从这种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具有某种极端性和片面性的哲学理论体系。仅从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看,笛卡尔的唯理论、贝克莱的经验论、康德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马赫的经验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波普的证伪主义……都是如此。而一旦把认识的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