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二、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四、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五、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但对其现象透析本质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迁移引用,表达交流。五、教学过程:引课:首先,我们来说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当一盘美味的菜肴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没有品尝,大家是根据什么判断这盘菜好不好吃那?有学生回答闻气味的答案,闻到才气味的这个过程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学习分子和原子。板书:3.2分子和原子教师:首先我们来看这杯水,如果我们用专业的仪器把它放大,我们会看到什么?幻灯片:播放水的微观离子图学生:会看到很多粒子。教师:我们就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今天我们就来主要学习分子都有哪些主要的性质。问: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杯水,我们用肉眼能不能看见里面的水分子?学生:看不见。问:所以分子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分子很小。教师:分子到底有多小那,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资料。幻灯片: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毫升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学生读)教师:我们可以看出来,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所以以后我们喝了一口水,就可以说,我们喝进了N个水分子。板书:1.分子很小。教师:接着我们来了解分子的下一个性质。实验操作:向一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墨水慢慢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成红色。问:由此我们能推出分子的什么性质那?为什么墨水会自动慢慢扩散那。学生: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教师:我们借助书上五十页的图,来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操作:首先取一个烧杯A和B,我们分别向里面加入少量的酚酞溶液。再向烧杯C中加入浓氨水,我们把A、C烧杯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加入浓氨水前,轮流让学生轻轻问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实验现象:A烧杯溶液变红,B烧杯无变化。(学生记在书上五十一页表格中)教师:为什么A烧杯变为了红色?大家都有那些猜想那?小组进行讨论。学生:1.浓氨水使酚酞变红。2.空气成分使酚酞变红。3.水使酚酞变红。教师:验证水是否使酚酞变红,书上给了我们一个实验操作,向酚酞溶液中加水,没有看到溶液变红,排除猜想3;A烧杯也与空气接触没有变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变红,排除猜想2;所以是浓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解释: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烧杯A中,与酚酞溶液反应使其变为红色。问:通过这个实验都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学生: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浓氨水有挥发性。3.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教师:和这个实验相似,如果在一个滤纸条上滴几滴酚酞溶液,将滤纸条放入试管中,再在棉花团上滴几滴浓氨水,放在试管口,一段时间观察的试验现象。学生:滤纸条由试管口向管内依次变红。问: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那?学生:水蒸发;酒精挥发;闻到花香;厨房炒菜屋里闻到香味;问:为什么湿衣服会变干?阳光下干的更快?学生: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问:根据我们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分子是紧挨着的还是有间隔的?学生:有间隔的。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实验操作: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