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质疑做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计算机编程》的内容,是很多教师喜欢用来讲公开课,优质课的一节课程。本节旨在引导学生揭开软件的奥秘入手,从软件的外观界面开始去尝试简单的控件设计,从中体会VisualBasic软件的编程理念(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我参阅了很多案例,大多都是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学会使用VB编程,做出一些简单的小程序。我们在教学中有提问,有引入,其过程学生喜闻乐见,在结尾也会有一个很好的作业体现。这样的课程似乎是体现学生能动性,开发了学生创造能力。然而课后很多学生会私下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学习用VB来开发程序我们程序的技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功能我带着学生的这些疑问又回到课标中寻找答案。首先我发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了解程序的特点和作用,能浅层次地认识使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其次,当VB的功能实现后学生怎么利用它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利用软件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软件为什么可以按照人为意愿和顺序执行,为什么软件能不厌其烦地重复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回归到引导学生理解软件的奥秘,可这一切都是学生愿意了解的吗?质疑的主体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去探索,而这种开始恰是一种束缚,这既是学生的抵触。老师提出的为什么,学生不想知道你提出那个问题的答案。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诲和引导教师在备课中往往按照从“质疑-探究-解疑”但是这里的“质疑”我们却要打引号,因为这是老师主观的以为这是一个疑问。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标和课本的研习,找到重难点以及以往学生会产生具体疑问。这些收获都会在课堂中有所体现,而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中质疑和探索的主体。通常教师在《计算机编程》中讲解某一类函数或者教会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小程序来体验编程的乐趣。然而这些设计往往脱离现实,甚至无所谓探究。这样的开端是阻止学生进一步发掘疑问,提出质疑的主要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集案例信息,论证异议。从事物的表象出发,根据现象探索原理。习惯创设探究情况,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应是继承书本知识,而是要更有创造发明和发现。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是权威,教师的观点是“金口玉言”学生没有质疑的意愿和空间。很多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他们觉得无“疑”可“质”,也不会“质疑”。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不需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程序设计课中《用编程方法画函数图像》,这是高一数学课中刚学过的内容。显函数Y=F(X)的图像学生有固定的图形模式,当录入Y=X2的图像程序后,计算机仿佛听懂我们的“话”,画出了学生熟知的图形。对于这样的知识过程,教师需要梳理学生完整的质疑思路,来探究怎么利用VB来实现过程。教学本课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自由地、充分地质疑,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请学生在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打上“?”,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质疑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走向个性化的发展。三、合理收集学生的疑问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思考会提出许多超出课程内容和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人工智能是否与人伦相悖的问题,计算机程序是否可以以人类语言形式出现等等。其实这是一个学生愿意与教师共享疑问的开始,他们用兴趣提出的质疑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者重视,对于他们来是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作为质疑的倡导者,教师首先需要将学生问题结构化,利用专业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探究课本并自主寻找疑问的答案,教师在其中只需借助教学技术手段完成教学目标预期。其次,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不应拘泥在课本中或者教学活动中,不能回避任何疑问。很多学生会提出很“拗口”的问题,例如:我一个学生就问我,人工智能如何实现自主思维以及适应社会生活(我觉得这个孩子是科幻电影看多了)。对这样的疑问,其实从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来讲解很好的就化解了他的疑惑。另外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拓展放在兴趣课堂上充分交流,进行更多的探讨。给学生小组讨论或者班级中集体谈论的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通过自主分析探索找到集中的症结所在,教师集中解释和分析。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化。大众期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希望。开展创新教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