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质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课堂质疑运用得当、自如,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课堂搞活、搞开放,使双边活动有声有色起来,赋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关键词:探究课堂质疑主观能动性渗透评估发散思维形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等几个环节,这样,学生完全被教师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区域内,只有紧跟教师的步子,认认真真的听讲,很少有机回去自由地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思维开阔的人才是一大障碍。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而教学改革我认为关键应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模式,把学生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自由地学。教师在其中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我认为创新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个是铺垫引题﹙从复习巩固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入手,过渡到应讲授的新知识中去﹚,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顺理成章的接受过程;二是探索新知﹙主要是与学生一起双边互动﹚,充分发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方针。教师巧用活用教材、教具等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三是总结质疑,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出新学的知识的内容,特点、重难点、易混点等,并把总结形成文字,然后教师提出疑问﹙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与之有关的各类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四是巩固练习,教师设置部分与新知识有关或相关或具有引伸、迁徙功能的习题,指导学生完成。在这四个环节中,我认为第三环节也就是总结质疑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关键作用。这一过程完成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得好;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得到提高。下面针对这一环节,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情况简要的谈几点:一、质疑的概念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质疑并非简单的发问,从心理学上讲它属于人的一种活动意识,它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遇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性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就会在整个活动中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感。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素质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并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这需要教师设置特定的教学环境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耐心细致地分析和热情的鼓励,我把它总结为五心:良心、热心、用心、耐心、细心。教学过程中,五心运用得当到位,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分析,耐心评价,讲解。任何时候都不能打击批评,以免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而厌学。二、在积极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能忽略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把握好课堂动向,引导学生设疑、析疑、解疑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可用恰当的方法把学生引入自己设置的情景中去。指明一个方向,让学生自由地去纵横。其次,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勒住缰绳,再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比如,小比赛、记分奖励、口头表扬等)开展讨论,针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一一击破,逐个解决。对于质量较差的问题,提出完善的修改方案,并能适当的给予鼓励。最后,归纳总结,把这种活动意识推广、加深,形成一种好的学习风气,保持下来,发扬开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在教学中抓好时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多维发展的空间,只要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在兴趣的驱动下,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多维地发展。三、引导学生设,设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不能用怪、偏、难、奇的问题去难为学生、错引学生教无定法,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一定的格式来局限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灵灵的生命主题,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如果仅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雕刻,那就会事与愿违的。引导学生设疑要从最简单的内容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发散中逐步把创新意识培养起来。而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便来个下马威,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求知欲突然消失。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突发、偶然事件是难免发生的。教师如何处理这类事件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只有一个:耐心解释,不要打击批评。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一个较长的细玻璃容器,小明不小心把一只乒乓球掉到了容器里,你想一个好办法把它取出来。问题是很简单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所以就有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提案:有的说往容器里倒水,有的说把容器倒过来,有的说用细铁丝钩出来,有的说用口香糖粘出来,也有的说可以把容器打破取出来等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小刚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用塑料袋提回家但又怕勒手。请你给他想个办法。学生的办法也是很多的:有的说多套几个袋子,有的说用纸盒垫住手,有的说用双手抱着,也有的说打的士回家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先不要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