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改引路科研先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黑河四中课改工作汇报黑河四中地处城乡结合部,是黑河市学苗较差、单亲家庭和做生意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孩子,目前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27人,在校学生644人。我校课堂模式改革从2010年3月启动实施以来,紧紧围绕黑河市教育局的整体工作思路,“以校本研训为突破,建立学习性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教学设计这突破,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评价与综合评价为突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推进课堂模式改革为主要内容,始终坚持”课改引领,科研先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改工作思路,准确把握课改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强了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与学科课标培训,促进了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积极进行了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效益的有益探索;扎实开展了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的科研引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借鉴、探索、杜郎口的教学模式,“336”教育模式在我校全面推进;总之,我校紧紧抓住课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系统、多元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我校课改经历了以点到面,从激情进入,到迷茫彷徨,最后到理性反思的过程。二年课改之路,催生了我校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育发展环境,激活了教育发展潜力。规范了办学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快速、全面发展。我们的推进方法是:一、单科试点,稳步前行二、外出学习,培训先行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四、课改引路,教研先行。几年来,我校以教育局和教研院为依托,先后多次聘请北京、全省及黑河范围内的优秀专家10多名赴我校教师进行理念和业务、管理培训。我校共500多人次接受了全方位、大面积、多学科的全员轮训。其中,中国教育部报张海晨等优秀专家莅临我校做了专题讲座和培训指导。我校教育培训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创造了课改来培训之最,并创造了教育培训工作经验。在培训形式上,一是将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课标,解读教材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二是对教师分层次进行培训。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提升培训,教科研人员的教研与组织能力培训,青年教师的业务过关培训,新聘教师、特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三是开展了专题培训。分别进行了课标与教材教法培训,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培训等;四是外出学习培训。近年来,组织骨干教师赴南京、山东、上海、河南等地培训学习,更新了办学理念,拓宽了教育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二、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我们把2010年作为教师基本功过关年,2011年为校本教研年,2012年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年,2013年为。一是明确的校长职责,作了行政推动。校长是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集中力量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和教研活动方案,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投放,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与省内外各校教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校本教研合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作了师资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关键。三是强化校本教研,作为专业引领。从校本教研推进策略上讲,采取的方法是:在学校层面,推进校本教研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倡导集体备课,养成“课前备课(设计学案)、课中备课(调节学案)、课后备课(反思学案)”的良好习惯;二是鼓励研究教学案例时踊跃发言,养成“评教学目标、谈教学重点(难点)、看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思改进意见”的良好习惯;三是推行学生、家长、社会参与的听课评课制度,养成“开放教研、民主教研、全方位研究教学”的良好习惯;四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外出学习)的办法使教师与校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养成“互动学习、自我提高;示范引路、不断提高;专家引路,进一步提高”的良好习惯。一是进兄弟学校观摩。根据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组织学校的教师到爱辉区学校观摩,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课例。让他们通过观课实现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二是送课下乡。针对他们的客观想法,我们采取了“送课下乡”的活动。我们把城里,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课,带到乡镇学校,一律用乡镇学生上课,且不准用多媒体。组织他们来观摩研讨。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投入和课后欣喜,令乡镇教师感吧不已。三是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针对实际,我们又组织了开展了“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活动,由乡镇教师指定一节课并先行备课,我们请县直学校一位条件相当的教师备好同一节课,到乡镇学校分别在不同班级上课,小学的所有学科教师均参加听课、评课,课后两名教师均作出教学反思,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学科教师畅所欲言,交流听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