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t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网络构建:网络解读:一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其包容性。一个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个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两个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个意义: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种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四个内涵: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四项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高考考点】【知识网络】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维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知识拓展】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误区: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误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误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所以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误区: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误区: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1.(2018年江苏卷,34)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答案】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同一性。2.(2017年天津卷,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2016年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5年福建卷,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