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实质概念与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命题内容○形式概念—形式关系—命题类型有些水生动物是哺乳动物。有些S是P如果8是偶数,则8能被2整除。如果p,则q二、概念与语词三、内涵与外延—意义理论(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2)指价值或作用○指称论:亚里士多德,意义就是语词所指的对象,如张三、赤兔;但是人、马?指称论认为:通名的意义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确定的,内涵指的是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指的是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而且内涵决定外延。指称论的困惑(1)有些词没有所指,却有意义。如:“如果”、“除非”;“不可能”、“是”;“麒麟”、“王母娘娘”(2)从对词义的理解方面看,人们不知道世界上最老的人指的是谁,但人们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最老的人”这个短语的意义。(3)语词指称的对象相同,其涵义未必相同。如:“《阿Q正传》的作者”与“《狂人日记》的作者”的指称相同,但是,前者的涵义中不包括他写过《狂人日记》的信息。(4)同样的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涵义相同,但是指称不同。如“我”、“你”、“他”、“我们”、“这里”、“昨天”等○观念论:洛克,一个词的意义是它所代表的观念或意象。例如,当我们思考或使用“马”这个词时,我们头脑中有一个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或意象,它就是“马”这个词的意义。这种理论看起来能够解释诸如“世界上最老的人”这类语词的意义,虽然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最老的人是谁,但是,我们头脑中却有一个与这个短语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或意象。观念论的困惑(1)如“除非”、“所以”一类的语词,很难确定我们头脑中与之联系的观念或意象是什么,好像没有与之联系的观念或意象。(2)人们头脑中与语词联系的观念或意象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意义等于观念,对语词意义的理解将是不清晰的。(3)我们如何能知道别人说到一个特定语词时的意象。比如,说到“埃及”这个词,有人想到的是尼罗河,有人想到的是金字塔。当然可以对此解释说,我们可以向别人描述我们的意象,使他知道所说的语词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能如此。比如,当我们说到“红”这个词时,几乎不可能用其它的语词来描述它的意义。○使用论:维特根斯坦意义的使用论承认许多语词有其所指,许多语词有与之相联系的观念或意象,但是,他们主张意义的首要承担者是句子而不是语词。一个词只有在句子中被使用,它才有意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如何在语言中被使用,当一个人知道如何使用一个词的时候,他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义。当我们问某个词是什么意思时,似乎是在问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好像它有一个在句子中的使用之外独立存在的意义,事实上,一个词所能有的意义就是这个词在句子中被典型使用时所获得的意义。例如,“他给大家露了两手。”其中的“两手”指的是本领或技能;“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其中的“两手”指的是两方面的手段或方案。使用论的困惑(1)解释循环的问题:语词与句子,谁是意义的基本单位?如果句子的意义是基本的,词的意义是派生的,那我们又如何解释句子的意义?或者说,如果我们不能从组成句子的词的意义中派生出句子的意义,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句子的意义?类似地,解释与理解必须由部分(如历史之事件,作品之章句等)开始,而要理解部分,又必须首先理解整体(如历史之背景,作品之整体意义等)。因为部分只有在整体上,才获得了意义和理解的可能,而解释和理解又只能从部分开始。简言之,在理解整体之前,解释者无法理解其部分,而解释者离开对部分的理解,又无从把握整体的意义。使用论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在使用中被发现的,而不是由谁(句子或语词)事先来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正如我们直到知道了“锤子”一词的用法,才真正明白“锤子”这个词的意思一样,直到我们知道使用语言在做什么,我们才明白语言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明白一个具体语句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需要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者在用这个句子做什么?例如,“警察来了”,在实际的情境中说者的意思可能是:我们马上要得救了;也可能是:我们马上要玩完了。直到我们确定了说话人的用意,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2)一句话似乎随着不同的语境会有太多的意思。例如,我说下雨了,意思可能是让你关上窗子,可能是让你带上雨伞,可能是让你把晾晒的衣服收回来,也可能是说我们别在露天里站着了……尽管“下雨了”可能意味着种种不同的事情,但这话仍有一个字面意思,那就是报道下雨的事实,而这层字面意思恰恰是不用依赖语境只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到的意义。(3)一句话离开上下文的语境可能会产生歧义,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是如此。例如:“张三上课去了”没有说明张三听课去了,还是讲课去了,确切的意思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但是,“张三听课去了”则不需要上下文就能确定其含义。(4)有些语句的歧义不能通过语境来消除。据说有一个迷信的人去问一个老和尚:“我父母哪个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