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考试命题的思路和技巧.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学历史学科考试命题的思路和技巧.ppt

中学历史学科考试命题的思路和技巧.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考查的隐性知识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材中出现过但没有详细解释的“边缘知识”。二是教材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的“课外知识”。201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1选修福建卷与全国卷比较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的学术构成杨宁一北师大教授,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福建卷与全国卷比较福建卷与全国卷比较“用教材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二、用史料构筑起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二、用史料构筑起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关于材料的选取辛亥革命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不能维持下去材料二课本的图例《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问题4:结合材料一和课本图例,说明为什么武昌起义后,会迅速引发全国各地的响应?(提示:可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考虑)清政府失去民心;革命派长期的斗争与宣传;武汉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又具有“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加上近代电讯、报纸等传媒的进步,便于传播起义的信息与影响。目的:解读教材文本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说法,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思考、提问题。提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概括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问题群之一:问题1:民国政府建立时,与满清政府并立。民国采用代表五个民族的五色旗替代清朝的龙旗,用民国纪年替代宣统纪年。说说其意图和政治意义。问题2:民国的《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和“三权分立”有什么共同意图?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问题3:你觉得辛亥革命作为“革命”,其完成该以哪个史实为标志?为什么?问题4: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这与课本说的有出入。你觉得哪个是成立的?用所学知识说明你的依据。鲁迅在《阿Q正传》里这样描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回到庵里去革除。……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问题1:如这段描述符合历史真实,它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农村存在什么问题?问题2:黎元洪、袁世凯还有材料中的“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这类人物,加入革命队伍。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后的民主共和建设会有什么影响?问题3:把这段材料作为史料,你觉得有局限吗?(开放式)文学作品的描述需要甄别真伪,证据力不足,仅可作为二手资料;孤证不立,需要更多的其他确凿史料……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3、省质检命题思考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3、省质检命题思考3、省质检命题思考报告完毕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