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上期)学术研讨记录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8-2009学年度上期)学术研讨记录1.doc

(2008-2009学年度上期)学术研讨记录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组学术性研讨工作记录(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数学生活化的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教研组长说明活动要求(二)听教研课一、教学内容:数学书第23~25页。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看懂并能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信息。2、学生能独立的制作与自身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图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优缺点。3、能对形成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的分析,提高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进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价值。三、教学过程:A、师生交流,引入问题1、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经历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蒋老师这两天收集到了王军上学期四次数学测试的成绩。(教师出示原始数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教师板书: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2、师:对通过收集原始数据,再到其进行整理,然后形成统计表或图,最后应该对表或图进行合理的分析。那如果现在老师又提供了李红的成绩,这时你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人的成绩呢?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B、全班性交流,形成方法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C、巩固练习1、学生阅读书23~26页的内容,再一次清晰地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过程。2、完成练一练。说一说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教师出示:两位病人12小时体温变化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三)课后评课记录这节课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如果说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侧重点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将复式折线统计图制作过程中的要点作为重点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比如在对图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体会到学生能解决,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应该通过教师的分析与指导让学生理解实线与虚线,两种不同色彩的线来表示两个量的要求。又比如在解决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关系对比中,没有充分的运用好两位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对两种统计图的分析形成数量联想。正确地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还需要有效地解决几个问题:1、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而问题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上需要真正面对与理解的知识要点。在教学中首先还是要再一次深入教材内部,理解每个教学点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真正将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之中,从课堂教学效益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构。切不可选离教材要点,从侧面让学生学习,会造成对基础要点的偏离,达不到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2、提升对课堂时效地理解就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说,制图不是重点,那什么才是本节的着力点呢?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真正发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功能,从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功能是本节课需要学生解决与理解的问题。其中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出两个量的变化趋势就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可以是单一量的对比,但如果要比较两个运动量的活动趋势就需用折线统计图。在课堂中教师关注到了两种图的比较,但并没有从深度与广度的层面来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比如:李红与王军成绩变化情况的有效利用,可以说明什么?从这个变化情况可以说明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开展适合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联想。这样从切身的事例考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不仅从知识层面理解的统计,而且还从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层面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了分析。3、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这节课中还存在一个显著的不足,那就是对学生制作的一个复式的折线统计图的分析。从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考虑问题的同时,我们就觉得是否可以从教师的层面来实现规范,从审美角度来指导学生的制图过程。“这里可以由教师出示一个规范化的折线图。通过学生的观察。让学生理解:(1)可以用波浪线将竖轴中不需利用的部分隐去,使图美观。(2)竖轴中量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