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节癫痫病人的护理第四节癫痫病人的护理癫痫就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就是发作性意识丧失得常见原因。就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得第二大常见疾病。癫痫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但引起发作得主要电生理改变为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过度放电。原发性癫痫又称特发性癫痫,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由脑内器质性病变与代谢疾病所致。护理评估询问病人有无癫痫发作得家族史。有无脑部先天性疾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缺氧等病史。有无儿童期得高热惊厥、一氧化碳、药物、食物、金属类中毒及营养代谢障碍疾病。就是否存在睡眠不足、饥饿、过饱、疲劳、饮酒、便秘、感情冲动、强烈得声光刺激、一过性代谢紊乱等诱发因素。了解首次癫痫发作得时间、诱因、表现,发作频度、诊治经过及用药情况等。女病人应了解其癫痫发作与月经有无关系。癫痫具有短暂性、刻板性、间歇性与反复发作性特征。癫痫发作常分为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与不能分类得癫痫发作三大类。1、部分性发作分为下面三种类型:(1)单纯部分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min,无意识障碍。常以发作性一侧肢体、局部肌肉感觉障碍或节律性抽动为特征,或表现为杰克逊发作。(2)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主要特征就是意识障碍。于发作开始时出现各种精神症状或特殊感觉,随后出现意识障碍、自动症或遗忘症。此型病灶多在颞叶,又称颞叶癫痫。(3)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2、全面性发作发作伴有意识障碍或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分为六种类型(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又称大发作,就是最常见得发作类型之一。主要特征为全身肌肉强直与阵挛,伴意识丧失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发作持续5~10min。分为三期:①强直期;②阵挛期;③惊厥后期。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强直期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发出尖叫后摔倒,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眼球上翻,喉部痉挛,口先强张后突闭,可咬破舌尖,颈部与躯干先屈曲后转为角弓反张,上肢上举后旋转为内收前旋,下肢自屈曲转为伸直、足内翻,呼吸肌强直导致呼吸暂停,持续10~30s后进入阵挛期。阵挛期全身肌肉一张一弛交替抽搐,阵挛频率逐渐变慢,松弛期逐渐延长,本期持续30~60s或更长。最后一次强烈阵挛后抽搐突然终止,所有肌肉松弛,但意识仍未恢复。惊厥后期阵挛期后可出现短暂得强直痉挛,以面部与咬肌为主,导致牙关紧闭,可发生舌咬伤。本期全身肌肉松弛,括约肌松弛可出现尿失禁。呼吸首先恢复,心率、血压与瞳孔也随之恢复正常,意识逐渐苏醒。发作开始至意识恢复历时5~10min。部分病人进入昏睡状态,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清醒后常感头昏、头痛、全身酸痛与疲乏无力,对发作过程全无记忆。(2)强直性发作:常在睡眠中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性肌痉挛,常伴有瞳孔扩大、面色潮红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3)阵挛性发作:常发生于婴幼儿,表现为重复阵挛性抽动伴意识障碍,无强直期,恢复较快。(4)肌阵挛发作:表现为突然、快速、短暂得肌肉或肌群收缩,可累及全身,或局限于面部、躯干与肢体。(5)失神发作:典型失神发作称小发作,多见于儿童。特征性表现就是突发短暂得(5~10s)意识丧失与正在进行得动作中断,双眼茫然瞪视,呼之不应,状如“楞神”,一般不会跌倒,事后立即清醒,继续原先活动,对发作无记忆,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百次。(6)失张力发作:表现为部分或全身肌肉得张力突然降低,导致垂颈、张口、肢体下垂与跌倒等,持续数秒至1min,发作后立即清醒并站起。3、癫痫持续状态又称癫痫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发作,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不自行停止。◆常见原因为突然停用抗癫痫药,或急性脑病、脑卒中、脑炎、外伤、肿瘤与药物中毒。◆抗癫痫药物治疗不规范、感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孕产与饮酒等可诱发因素。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正常脑电波各种波形癫痫发作时得脑电图◆癫痫发作时治疗以预防外伤及并发症为原则,发作间歇期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抗癫痫药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巴比妥、乙琥胺、托毗酯与拉莫三嗪等。◆癫痫部位能精确定位得,可进行手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病人应尽快制止发作,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采取维持生命功能得措施与防治并发症。可选用下列药物:①地西泮为首选药物。②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③氯硝安定。④异戊巴比妥钠。⑤利多卡因。1、有窒息得危险与癫痫发作时意识障碍、喉头痉挛、气道分泌物增多有关。2、有受伤得危险与癫痫发作时肌肉抽搐、意识障碍有关。3、社交孤立与害怕在公共场合发病引起窘迫有关。4、知识缺乏:缺乏相关得疾病知识及正确用药知识。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护理目标护理措施1、防止受伤有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