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毕业论文-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doc

毕业论文-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各专业完整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图纸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以新城乡为例沈颖娟作者简介:沈颖娟(1981.12-),女,甘肃镇原县人,大专学历,专业:小学教育,现为新城乡高庄小学一级教师.【摘要】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农村形成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值得我深思的教育方面的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方面产生了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隔代监护人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父母的漠视、学校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制度的缺失等。本文主要在分析高庄行政村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这些留守儿童的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隔代教育(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即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研究方法及过程:本研究整体上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镇原县新城乡为研究个案,以高庄行政村为样本村,抽取高庄小学所在农村片区这里之所以称为片区,原因为:高庄和小寨原来是两个行政村,各有一所村级小学,村组撤并后两村合二为一,总称为高庄村,但两所小学没有变动。因此,这里对两所小学所包括的区域用“片区”一词来代替,其涵盖的范围基本上是撤并前的区域,即原高庄行政村和小寨行政村所分别管辖的范围。的留守学龄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一部分作为调查样本,灵活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参与观察等方法,对留守学龄儿童从心理、学习、家庭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在数据分析中运用SPSS、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思维加工中运用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整理,最后总结出镇原县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一、基本情况(一)镇原县基本情况1.概况。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接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镇原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封署设置,委官牧民。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民国初年,镇原县被划分为五区。1935年县城设临泾镇。1983年,设临泾乡。现在,镇原县辖7镇12乡,即城关镇、屯字镇、太平镇、三岔镇、开边镇、平泉镇、孟坝镇、临泾乡、南川乡、上肖乡、新集乡、方山乡、殷家城乡、马渠乡、庙渠乡、武沟乡、郭塬乡、中原乡和新城乡,下辖215个行政村、2008个村民小组、51.36万数据来源于《庆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庆阳市统计局)中国甘肃网-陇东报,2011-09-19人。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9万亩(其中山地达68%以上),人均占有耕地3.5亩。2011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03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7亿元;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3亿元。文中经济数据来源于《镇原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报》。镇原县是“教育大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镇原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教育成就突出:1999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两基’工作先进县”。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荣获教育部“中华扫盲奖”。2003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转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355所,学生超过10万人,41所中小学建起了计算机教室,130所中小学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县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2万人,被清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