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课堂教学须优化1、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知识技能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基本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视而不见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讲授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目的。①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堂课的教学目的②教学目的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③教学目的过多、不单一缺乏内在的逻辑和层次④教师不向学生交代教学目的似乎只要自己清楚并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就行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定得不够准确。教师所确定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教材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不一定是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所确定的重点和难点也只能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整个学科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进度的控制有些主观。在教学进度上似乎采取“先慢后快”的策略更为妥当。首先表现为备课组教学进度不同一。其次表现为教师个人在不同班的教学中出现的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的不同一。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不够强。经常出现一些教师对自己课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不一致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注意不够或只习惯于提问好学生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客观。课堂上引导学生暴露问题的意识不强。通常在教学中有这样两种情形其一当学生出现失误的时候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堵”的办法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给掐断了。其二尽管学生并没有出错但他们所提的问题却超出了教师的预料教师会采取“快刀斩乱麻”的策略压制了事。“堵”和“压”的办法固然省事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及对其学习积极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面易见、毋庸讳言的。其最大问题就是忽略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堵”和“压”的做法部分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进程的安排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转移不能机械地、教条地一成不变而应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相机进行调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失误有些是正常、可以理解的必须持一种宽容、谅解的态度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面对学生学习中的失误不去启发引导却要“堵”和“压”让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2了“口号”呢有些教师为什么想将“激情、微笑、趣味、爱心、鼓励”带进课堂然而却不敢做或难以做到呢一是“双基”教学的重要性使得“讲完”成了他们上课的首要任。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暴露问题的意识不强当学生暴露出教师所未能预见的问题时有的教师不认为是倾向性问题或认为不是主要问题无需要让学生继续提问有的教师心中没底不让学生继续提问。但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影响教学进程。因为如果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反应进行纠错对学生暴露出的教师所未能预见的问题予以解决无疑要花费若干时间这可能影响原定教学计划的实施。二是教师的预见性较差。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教材“吃”得不透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较差也就是备课还不十分符合学生实际三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的主动性差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二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三很多学生对于各科的学习程序运用得不好有的不注重预习致使听课无的放矢有的不注意复习致使学习遗忘率高还有些学生不注意及时总结、梳理不注重学习计划的制定。因此教学必须直面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和课堂实际。其中课堂实际来自于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的综合。教学要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教”的需要出发坚决克服单纯任务观念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2、教师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中处于主导地位。首先“教为主导”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导”“学为主体”也不是以单一的“学生为中心”它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主体”其次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的方法与形式和“学”的实际效果相统一的关系、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和谐进行的关系。同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又是一个动态的、在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将教师的“学习提升”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不断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33、“寓德于教”是处理“德育的首要地位”与“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关系、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选择。学生的学习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效。而学生的学习品行的养成又与学校德育工作有关这就需要处理好“德育的首要地位”与“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关系。德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因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的也就是说“寓德于教”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