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设操作情景优化课堂教学---参加开平市教师集体培训有感长师附小罗珍珠本学期第六周星期三下午,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四年级数学教师培训,我听了教研室张老师和师的讲座后,感受颇深.对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创设既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操作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就为数学知识的内化寻找到一条最佳的渠道。一、创设操作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兴趣的激发可以把学习需要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真切、可信的知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1)老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很快完成任务,产生了自我满足的成功感,此时,老师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很自信的回答:“能”。但学生在操作时,发现教师所给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陷入了教师设置的“圈套”之中,感到迷惑不解。(2)教师启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围成三角形?(3)学生再次操作,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任何两根小棒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才能围成三角形。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创设操作情景,激发矛盾,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投入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通过操作,通过对特定对象的操作及反省抽象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反省抽象一般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等这几个阶段。实物操作主要是外部的、现实的动作的摆弄、触摸等。表象操作主要是具体形象的感知、观察和想象。符号操作则是抽象的逻辑思考和语言的表达。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概括,由外部到内部逐步转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来代替。二、讲究操作策略,让学生全员参与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确实是这样。“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创设操作情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困难。为此,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不同边长的活动角。课中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创设操作情景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如:教学“克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在课中安排了两次试验,第一次:比较物品的轻重。(1)用眼睛看出两块大小不一的橡皮的轻重;(2)用手掂出两盒橡皮泥的轻重;(3)用天平比出两质量相差不大的糖的轻重。第二次:称出物品的质量。给学生提供大豆、图钉、2分币等材料,让学生进行试验。通过操作,学生发现把“2分币”作为中介物,可衡量出个物品的质量。这种发现是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其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3、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度。(1)注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操作,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2)控制操作的时间和使用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视年级或内容而定。(3)注意操作的“度”。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指导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讲究动手操作策略,优化动手操作情景,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智慧的火花得以熊熊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