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Jo****6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解决现实问题,这说明社会时弊有待革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比较,排除;C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2.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从丝织品和竹简、木简,到纸张,这体现的是汉字书写载体的变化,这是书法独立的条件,由此使得汉字的书写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书写载体的变化促进的书法的发展,因此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汉字简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故D项错误。3.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荐举制度的弊病,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B。4.先秦思孟学派主张“天道人道,实-一以贯之”;西汉董仲舒提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宋朝二程倡导“有道有理,天人也,更不分别”。以上观点A.表明儒学不断吸纳其它学派B.侧重强调对天道和自然的敬畏\C.主张天道与人道的统一相通D.体现天人关系的重心不断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先秦、西汉到宋朝,儒家学者始终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统一,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融合,排除A;选项B未体现出儒家对人道的强调,排除;题干中儒家在不同时期都强调应当天人并重,并未突出天人重心的变换,排除D。5.《尚书·洪范》载有“帝赐大禹九畴”等内容。汉代学者通常将“帝”视为天帝,将此解释为“天帝赐天命于禹”:宋儒则认为“帝”就是“帝尧”(即“尧”),将此解释为“尧禅王位于禹”的儒家道统典故。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儒A.着力构建君主重德文化B.更加注重张扬历史传统C.特别重视皇权合法传承D.力图揭示历史本来面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儒家的典故中,禅让的标准是德行,宋儒强调禅让实则是强调君主德行的重要,此即宋儒道统论的观点,故选A项;汉代学者和宋儒都是从《尚书》中寻找依据,只是解释不同而已,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据材料可知,尧禅位于禹,是儒家建构的一种典故,并不一定更加客观,排除D项。6.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教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A.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C.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