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鼓乘,血凝一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山鼓乘,血凝一粟.doc

高山鼓乘,血凝一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山鼓乘,血凝一粟——记王辉先生王辉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古文字学者。他是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人,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后改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秦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重点为先秦历史文化,涉及到商周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秦文字;汉代简犊帛书,尤其对整个秦时期的古文字研究最深。求学记先生身出名门大户,深受“耕读传家”思想的熏陶,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1957年在高陵二中读初中,1960年到西安第十二中(陕师大附中)读书,1963年参加高考,考到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7年毕业后到陕南安康的白河县任教,1978考上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古文字研究生,1981年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工作后参加秦都雍城、咸阳等地考古发掘工作,1982年8月在《考古与文物》编辑部工作直到2003年9月。1999年9月起,先生兼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3年起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10月起,兼《收藏》杂志专家组成员、编辑。先生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在求学中度过的”。先生在安康白河县教书期间,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但他从来就没有自我放弃过。那个时代是学农、学工的时代,他认真教学、辅导孩子,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上过语文、数学、历史等课,如果算上以后在陕师大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代过的课,可以说先生是教过中国各个阶段的全才老师。在动荡的十年里,有许多人是偷偷地自我努力学习,先生也是默默地“偷着”学的人之一,他在白河中学时就偷偷的读过《诗经》《说文解字》等文献,直到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考,先生报考了四川大学古文字专业,被徐中舒先生录为硕士研究生。徐中舒先生一直认为“古文献”是基本功,是研究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的必不可少的桥梁,要求学生全面认真的阅读文献资料,为以后做各种历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深受老师的影响,在川大读研究生期间,不但听徐中舒先生亲自讲先秦史的课,还一直躲在图书馆读关于古文字方面的书。而徐中舒先生每周两次,每次两、三个小时的课下业余讨论,更时不时地把新发现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书里,即补充了材料,又引导了学生,这种行之有效,全面修订、补充自我观点的学习方法,更是先生在自己求学生涯中得到的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在学习期间,先生没有下过考古工地,并不知道田野新材料如何与文献结合,故要亲自去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他觉得下工地就像抄古文字书那样,过一遍就会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刚进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就去了雍城、咸阳等遗址参加发掘,这不但明白了田野发掘的规程,也对秦时期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了对古文字的研究道路。研究记每一个做研究的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学校是学习方法的重要时期,那么在工作中就是形成自己研究方法的时期。先生在考古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考古与文物》,接触的最多都是新的发掘考古简报和别人最新的研究动态,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要有突破,就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先生利用《考古与文物》阅读着别人的文章,同时也不断地读着前人的研究文章。他认为:对于古文字的研究要系统地读书,明白各个研究者的师承关系,了解各个研究者的优缺点,尽量避免研究者自身因师承关系而造成的研究盲点。读书要有自己的特点,基本的书要系统的读,辅助的书粗略的读,做到“广薄结合”,然后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相关信息,经常联系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互相交流意见,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特色。先生自己说:“经常联系袁仲一、张懋镕、吴镇烽、王晖等先生,和他们交换意见,相互切磋,以便各自提高”。先生提到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都有自己的古文字研究中心,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陕西的古文字研究却因为受各自单位建制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机构,那就更没有研究特色了。我们陕西具有历史天然的研究对象—西周的青铜铭文、秦时期的封泥,虽然汉代简牍帛书较少,但足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中心,只要大家互相交流形成广的学术氛围,然后老年的带中年的,中年的带青年的,这就必然会带来每一个人的研究新突破。就是在《考古与文物》做编辑的时候,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要做学者型的编辑,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校对,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对要发表的文章有深度的取舍,使那些新材料、新观点较早的刊登,以便促进更多的人利用新材料进行研究。作为编辑的自己更要提倡学术民主,鼓励学术讨论,允许不同意见的文章在同一刊物上发表,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就是先生以《考古与文物》为平台,方便他人进行深入探讨,也就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著作记先生的研究方向重要集中在甲骨文上,利用的资料大多是宝鸡周原、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得出很多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