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例7,练习六的第3-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复习教师出示式题:1.(35+65)×372.35×37+65×373.85×(174+26)4.85×174+85×265。(80+8)×256.80×25+8×257.32×(200+3)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二、学习新知1.小组探究,学习例7。(1)教师出示例题:102×43。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大家来研究一下。(组内可讨论研究,并写出最佳方案。)小组间可以互相探讨。教师选择最佳方法。板书:102×43=(100+2)×43=100×43+2×43=4386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要求大家独立完成。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三、课堂练习做练习六的题目。1.第3题,让学生口算。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3.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4.第8题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12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四、作业练习六的第5、6、8题。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有(简便算法)计算:102×439×37+9×63=(100+2)×43=9×(37+63)=100×43+2×43=9×100=4386=900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简便计算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课堂上可能出现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的局面,所以注意宏观控制。然而正是这样的局面,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2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73+27138×1008×9×125100-6464×1(4+40)×25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20xx=2000+□(300+2)×43(20xx+3)×14=300×□+2×□=20xx×□+□×□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二)学习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示102×()。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1)计算102×43.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板书:102×43=(100+2)×43=100×43+2×43=4300+86=4386反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6—57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的特点。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3.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运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