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乘法分配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学习例5。(1)出示例5(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2、学习例6。(1)出示例6(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5×5)×225×(5×2)=125×2=10×25=250(桶)=250(桶)(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7。(1)出示例7。(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a×(b+c)=a×b+a×c(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8。(1)出示例8。(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78×85×17=78×(_____×______)81×(43×32)=(_____×______)×32(28+25)×4=×4+×415×24+12×15=×(+)6×47+6×53=×(+)(13+)×10=×10+7×2、判断对错。(1)39×22-39×2=39×22-2()(2)39×22-39×2=39×(22-2)()(3)39×28+39×72=39×28+72()(4)39×28+39×72=39×(28+72)()(5)39×12=39×(12-2)()(6)39×12=39×(10+2)()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教案2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教学目